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倾向的敏感和批判。最早批判“桃太郎”故事的中国学者章太炎对芥川的改写起了启导作用。中国现代作家谢六逸按照日本“桃太郎”故事原型的译介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芥川批判性改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倾向的敏感和批判。最早批判“桃太郎”故事的中国学者章太炎对芥川的改写起了启导作用。中国现代作家谢六逸按照日本“桃太郎”故事原型的译介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芥川批判性改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文学中涉及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众多宗教题材。在学者们对其基督教题材文学十分关注的情况下,对其佛教题材作品却鲜有涉及。事实上,芥川文学中涉及了诸多佛教"无常"思想。可以说,芥川文学佛教"无常"是触及芥川内心最根本的东西之一,亦是了解芥川及其文学的重要桥梁和钥匙,对全面认识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在当代作家中,史铁生的创作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其部分赞同基督教某些教义,即那些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发生共振的部分.史铁生与基督教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史铁生对“原罪“、“上帝“概念的理解与重新阐释;史铁生对爱的哲学的倡导;他的部分小说里存在一个受难与救赎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5.
存芥川龙之介的生命历程中,尽管他以自戕作为对人生的终结,但对死亡的承担意识始终贯穿他的创作,并深入地影响着他的行为逻辑和生命甘苦。死亡承担本于近代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生命哲学,指的是把死亡这一最本己的可能性担当起来。芥川对死亡的承担主要表现在他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求,对健康生命力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主义的彰显,这正是芥川所认同的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思想在哈代的生活和创作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摒弃了宗教信仰。这种反基督教倾向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对教堂情有独钟的哈代始终徘徊于对基督教的信仰和怀疑之间.其宗教思想一直处于复杂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8.
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博采和、汉、洋文化营养熔于一炉。各种西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尤其是对基督教以及《圣经》文本的独特理解,造就了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基督教主题,即"切支丹物"。而作为芥川"切支丹物"重要题材的"圣母"形象更是浓缩地反映了芥川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过程。目前,国内对芥川"圣母"形象的研究流于宏观和表象,因此,对有关研究进行反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以《今昔物语集》中的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大体上都延续了原典的精髓,但在细节处理上却体现了芥川高超的写作技巧。很多改动看似不经心,却别有寓意。他借着简单的故事,铺陈着善恶的纠葛,尖锐地揭露了陷于困境中的人们的自私本性。通过小说及其原典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芥川对历史的解析,并可由此分析他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走向。同时,也可以从他对历史的再现程度和突破性的创作来了解芥川对《今昔物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其特有的艺术家气质,创作出了众多杰出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同时也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创作作品的过程,也是芥川对人生对艺术的不断探索过程。芥川认为在现实中不存在纯粹而绝对的美和无私的爱,他对人性感到失望,于是将自己封闭在文学的世界,企图找到至纯的美,寻找人性的闪光点和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最终他的选择却是用生命完成了最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川渝时期倾向于佛教且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萧军,在延安时期却与基督教思想产生了灵魂上的共鸣。纵观整个延安时期,萧军从政治、历史角度对于佛教、基督教、回教都进行过审视,以达到学习知识、积累创作素材、提高创作水平或应用于实际革命战斗等目的,然唯有基督教真正进入其个人心灵需求层面。萧军对于宗教的态度经历了从关注宗教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到从基督教思想中寻求个人心灵诉求,从政治历史层面审视宗教到借助宗教思想洗练自我情操的过程。这一经历与他本身的精神特征与所处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芥川文学"野性美"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从古典著作《今昔物语》中精选提炼,创作出一系列描写“丑恶怪诞”的历史小说。这些作品从独特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顽强挣扎所表现出的“野性美”。综观芥川文学,不难发现其“野性美”主要源于芥川的审美视角、家庭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总带有一种伤感的情调。《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为经典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寓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本文从《罗生门》入手,分析了芥川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本人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蕊 《华章》2012,(20)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超过150篇的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具有十分高的艺术感染力.《蜘蛛之丝》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其冷峻的文笔和简介的描述,深刻的揭露出人性中的利己主义,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研究至今热度不减。随着该研究的逐步深入,关于芥川龙之介借鉴中国和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行为究竟是“剽窃”还是创作的争论。即:如何评价此类作品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当从分析、研究他的文学观入手,寻找他为何利用中国、日本等国古典文学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的思想根源。然后才能为评价其文学作品提供必要的原则和参照。  相似文献   

17.
自幼钟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到中国旅行前,创作了大量取材中国古代典籍的作品,并孕育出了他独具一格的"中国趣味"。"亲近中国古典"是芥川"中国趣味"形成的雏形,进而发展成了对"中国古典的回归"。他早期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素材,凭借自己对于中国的憧憬与幻想,创作出了一系列如《杜子春》《奇遇》等作品。"中国趣味"不仅决定了芥川的艺术创作,而且影响着他的个人经历与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9.
周阿敏 《文教资料》2012,(32):99-101
新世纪以来,基督教文化成为书写乡村时难以规避的内容。有些小说将基督教文化深度介入文本;有些小说展现新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有些小说只是将基督教作为文化背景,融入到多元宗教文化叙事中;有些小说单纯呈现基督教在乡村出现的现状。基督教文化在新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表现差异,是其对小说创作者影响方式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情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在多种宗教色彩的相互渗透中。他试图从宗教的视野关照生命的本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