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是我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在1926年讲授《汉文学史纲要》时,又称道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档案学家,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当人们在撰写文学史、历史和档案史的时候,都不可能回避他的名字。司马迁靠自己一生的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在文学、史学、档案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写作的《史记》,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情和名人逸事。《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字史纲》第一篇),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颗  相似文献   

3.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在他50多万字的巨著《史记》中,叙写了我国古代3千多年中纷繁复杂的社会风貌,以饱蘸激情之笔塑造了100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强烈抒情的语言歌颂着他所爱,诅咒着他所恨。我们可以说,《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凝聚作者血泪的悲愤诗。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史记》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且对世界的史学界和文学界也发生了影响,是世界人民的文化宝库里光辉的一份。 (一) 司马迁(前一四五——前八六?)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幼年时代同父亲住在家乡,家庭大概还是以农为业,因此他自说“耕牧河山之阳”。由于他从小过着耕牧生活,才有机会接触农民。而且有名的“河山之阳”,可以北眺龙门,东望黄河。他面对着这雄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赞扬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优秀品德,对他们在历史上因“儒、墨皆排摈不载”而久久湮没无闻和遭受汉家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这引起了班固的不满,他在《汉书·司马迁传》后责备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认为司马迁对游侠的肯定和赞颂是错误的,违背了“圣人”的是非标准。班固在《汉书》中  相似文献   

8.
韩愈所承传的史传传统 ,是从《春秋》、《左传》到《史记》一脉相承的直书实录精神 ,推崇的是《春秋》“褒贬之法”。其“人祸天刑”说盖有所激而言。其史传代表作《顺宗实录》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史才、史品  相似文献   

9.
“究天人之际”作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之一 ,是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这一思想主要受司马迁的易学、师事董仲舒、道家思想及史官职责影响。但体现在《史记》中的“天人”之学 (天道、天命、堪舆之说等 )却由于其独特的遭遇与体验而充满矛盾性 ,从而形成了《史记》的一个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史记》与《左传》关于“重耳之亡”的比较,发现司马迁对于史料摒弃了原有的“礼”的形式,批判了以“礼”为掩饰而行私利的政治的虚伪本质,表现了他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仁政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就有为尊者讳为圣人讳的传统。但是毋庸讳言,司马迁在为李陵问题的辨护上,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可是在错误性质的界定上,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千万不可由于疏忽而造成某种误解。否则必将有损于司马迁的人格品位,把他看成是为投降变节做辩护的无行文人。韩兆琦先生在《史记选注汇评》一书中说:司马迁“同情李陵是可以的,过分地夸张其战功并为其投降变节做辩护则未必合适。”(见《史记选注汇评》)P654)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且为之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是,为李陵辩护,是不是就一定是为他的投降变节做辩护。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太史公自序》一般简称《自序》,是《史记》全书的总论,也是一篇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高的自序传论文.全文七千八百一十二字,记载司马氏世系及司马迁传略,但主要篇幅是对《史记》一书的自注和提要.《史记》是司马迁一生心血的结晶,是他对于历史的最大贡献.所以《自序》实即作者自述的思想体系,是研究司马迁思想和《史记》价值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全文可分七个段落.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历史著作,《史记》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被称作“史传文学”。司马迁在真实完整地记录历史重大事件的同时,自然地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研读中学语文教材的节选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史记》的文学性是大有帮助的。 《史记》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司马迁成功的描绘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写《史记》,怀有伟大的抱负和特殊的心情,他开辟了以纪传体写历史的新纪元。本文环绕司马迁对人的看法与写法,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谋”,怀疑以至否定“天道”;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示关注;特别珍惜人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分析了司马迁描绘人物,尤其是刻划人物的气质、心理乃至神态、动作等卓越的艺术手法,指出这些都给了后世以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撰《史记》,既不从盘古开天地写起,又不尊圣人之意从尧、舜写起,而著黄帝为首.本文认为用意在几个方面:一、本着"实录"原则,不唯经圣,以信史为据;二、树黄帝为法天则地中华民族之典型;三、借古讽今,以讽刺批判汉武帝好神仙的愚味;四、赞扬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以推崇道家.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不仅开我国纪传文学的先河,而且对我国叙事性文学元杂剧有深远影响。《史记》所表现的司马迁的正直精神,激励并鼓舞着元杂剧作者们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为民呐喊。元杂剧继承了司马迁的“爱奇”审美观,不仅描写了“倜傥非常”的英雄,而且描写了大量有奇特个性的平民形象,突破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具有壮观的悲剧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在戏剧情节的安排上,元杂剧无处不显现出《史记》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写《陈涉世家》,古之史家多讥之为自乱体系,今之学者则多誉之为同情农民战争。这种或贬之太低,或称誉过高,都有悖史迁的本意。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布闻”汉代的“圣德”,记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最终目的是为巩固汉代大一统的政权服务。他判断历史是非的根本依据是汉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史实的取舍、褒贬的分寸,都以不违反汉代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大限度。秦是被汉取而代之的,为证此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正义性,司马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司马迁的学术倾向,史家常习惯于把它归为历史上子学中的某一家如道家或儒家,而忽略了司马迁多次说过的欲“成一家之言”这一重要的立言宗旨。事实上,他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也为此而努力实践着,尽力煅铸自己独到的史哲史识和学术见解。他也正是以此宗旨来“究天人之际”的  相似文献   

20.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