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冯团辉  范丽波 《科教文汇》2010,(6):64-64,99
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日益受到我国众多教育界人士和高等学校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和本科生导师制两种进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科生科研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在汲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学校的发展特色,制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以课程为依托、活动为载体,重视本科生科研过程,培养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协调各方资源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徐婷 《科教文汇》2014,(27):98-100
本科生科研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在汲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学校的发展特色,制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以课程为依托、活动为载体,重视本科生科研过程,培养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协调各方资源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对本科生进行相关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可以提教师高教学质量。结合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发展现状,分析了社会学科本科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并建立了两种具有社会学科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供不同情景下的高校参考。  相似文献   

5.
科研能力是科研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而对于高校来说则一定要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当前高等教育学校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的变化给传统工科给排水专业带来新的挑战,现行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以满足学生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需求.该文从实验课程内容改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等方面对给排水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华侨大学给排水专业情况探讨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的变化给传统工科给排水专业带来新的挑战,现行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以满足学生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需求。该文从实验课程内容改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等方面对给排水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华侨大学给排水专业情况探讨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田勇 《科教文汇》2012,(30):27-27
采用开展开放型实验、设计性实验及参与科研课题的手段.及时将科学前沿动态引入教学.分析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动因.讨论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赵艳景 《科教文汇》2008,(28):194-194
论述了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具体实施办法以及有效性,提出了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是提高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本科生科研能力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新思路以及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法。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为例,详细阐述和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保障措施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基地,在国家国防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高校在参与国防科研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国防科研方面已开展的工作及其成效,以期能对我国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带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由于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高校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加,来自国家和企业等各个方面的科研经费也在不断增多。如何管好用好高校科研经费,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杜绝科研经费在管理中存在的许多漏洞和弊端,关系到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观念落后、体制陈旧、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文章简要阐述了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提出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参与式服务,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创新科研工作机制等途径服务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其涉及的伦理风险,也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成为众多主体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及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信任为中介,构建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感知与其参与风险治理意愿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公众对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与公众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为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新兴技术实现科技向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Policy》2023,52(9):104867
Technical progress increasingly relies on the 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if much of this knowled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can it be a source of private value? We find that average private returns to using public science are small, especially in crowded technical field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the expected profit from an input that competitors can easily access is low. However, private value is higher when a firm is the first to use science, partly because it can secure broader patents relative to later users. Corporate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first us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raises familiarity with relevant scientific advances.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对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但目前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不高、参与深度不够且难以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结合参与式方法及相关理论,从主动服务与产学研合作的融合、广辐射与深发展的融合、充实资源与成果转化的融合3个维度分析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产学研项目合作中的作用和参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全面分析归纳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基本流程和参与角色,系统提出基于成果导向、供需衔接、中试孵化和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分类组合的成果转化模式,并总结分析各种分类模式的基本形态、优劣势、参与角色和激励效果。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能够有效明确企业等实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特征,为国家、企业、科研机构等制定法律政策、开展顶层设计、构建组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学态度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不断强化。本科生参加创新实验得以与研究生导师近距离接触,在提早感受实验室氛围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他们学会克服自身的惰性,培养科研精神。这样,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专业的工作素养可以为他们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带来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产生潜在的社会负外部性,引发理论与实践关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关注,以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责任。而“开放”逐渐成为组织中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资源获取方式、运作方式、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责任式创新的治理目标均能够在开放机制中得以实现。围绕责任式创新研究,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构建了以开放科学、开放战略、以及开放社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责任治理的开放机制,并结合争议性科学研究(生殖性克隆与预防性基因编译等)和争议性技术创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的案例检验予以论证。研究构建的从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的开放机制为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是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和创建者,在传播准确信息、避免科学谬误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无论是从行动还是从效果而言,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一直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本文以科学传播领域近年国际研究进展为参照,对比我国科学家的现实状况,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驱动因素、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情况这三个方面出发,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研究图景展开分析与评述。结果显示,在驱动价值层面,社会责任感、乐趣驱动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认可度、群体归属意义等外部激励因素共同作用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结果,但总体看来,时间和经费有限、缺乏同事支持以及科学传播评估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阻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管理体制予以支持;在互动关系层面,科学家通过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来传播科学,科学家的知名度、可信任度、权威性、传播风格、公众感知关系等是影响公众对科学认知的重要因素,然而,尽管科学家主动尝试改善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媒体的分歧和缺乏默契配合也让他们的科学传播努力显得势单力薄;在能力提升层面,相关科学培训项目特别是源自于美洲的培训推动着科学家来提升自身进行科学传播技能,但是一方面,这些项目的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因而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学者多是将项目培训师的观点、背景及培训方法联系起来进行定性分析讨论,未来有待于在参与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培训效果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更显艰难、相关的研究进展也更为滞后。因此,建立详细可行的支持政策、划分科学传播实践对科研事业的贡献比重、打造系统化的科学能力培训项目都是助力我国科学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总之,立足国际视野下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整体面貌,找寻其面临的阻碍和存在的短板,将为改善我国的科学传播现状提供现实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