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数字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不同年龄层次的数字阅读人群在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等方面有着许多差异,分析总结不同类型数字阅读用户的阅读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数字阅读服务水平,促进数字阅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我国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论文进行分析,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将部分分析结果可视化,全面梳理我国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研究成果,分析了数字阅读推广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数字阅读推广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国范围的4 256个样本数据的统计,认为我国国民数字阅读付费行为具有总体付费意愿偏低、付费形式较为分散、付费渠道较为集中、付费意愿受到网龄与年龄因素的一定影响等特点。提出提升我国国民数字阅读付费意愿需要耐心,进一步优化支付方式、强化阅读方式的互动与社会化、强调阅读内容跨界嫁接、加强数字阅读付费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特征和开展数字阅读推广的意义,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基于移动新媒体的常见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在研究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中移动新媒体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陈含章 《出版广角》2018,(12):18-21
农家书屋是广大农村实施全民阅读工程的重要基础文化设施.数字农家书屋在提升传统农家书屋的使用效能、发挥文化阵地作用、提高农民数字阅读接触率和农村综合阅读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基于手机等移动阅读终端应用的数字农家书屋最具时代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农家藏书汇"移动阅读平台应用情况为例,通过阅读数据分析,探讨数字农家书屋使用效果及其在农村阅读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模式。通过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分析,厘清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特征,为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阅读推广服务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国外关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研究的文献,发现国外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聚类为阅读偏好、阅读理解、阅读体验3个方面,因而从这3个方面入手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国外文献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眼动追踪法以及脑电法等方法来研究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特点和差异;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各有利弊,认为在数字时代,两者应互为补充,并提出对我国相关研究和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阅读设备标准化的逐步统一,数字移动阅读内容知识版权问题的进一步完善,移动阅读服务体系结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理念和资源管理方式也将日臻完善。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应积极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积极完善数字化的服务平台,引进手持阅读设备,让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更高效、更便捷、更随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满足读者多元化、类型化、个性化、互动化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推进,数字阅读正以其快捷、便利等优势冲击着传统纸媒的阅读体验,全民阅读开始迈进微读时代.文章基于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分析1999-2014年以来我国国民阅读变迁,围绕"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争议,从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融合互补、纸本阅读情结培育、完善经典阅读制度推广和创新阅读形式着眼,提出促进国民阅读的举措,以期推动全民大阅读、深阅读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以2004—2018年CNKI中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541篇移动阅读领域的研究论文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移动阅读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主要研究力量、基金资助情况、高被引文章及发展演化路径等,发现移动阅读研究领域已形成了移动图书馆、移动新闻媒体、移动数字出版、电子图书、移动阅读终端、移动阅读推广等研究热点。对我国移动阅读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化路径的揭示,可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图6。表4。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10.
万琴敏  王亮 《今传媒》2016,(11):29-31
本文基于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提出在全民阅读环境下移动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移动阅读兴起的同时仍然受到数字版权侵权的困扰.本文分析了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侵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移动阅读版权生态链模型,分别从法律法规、政策、运营模式以及技术等层面,联系实际提出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