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出版业是创意产业中的一个主干分支,若使图书和创意开发有机结合,那么,必将产生 "1+1>2"的效果.出版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务必要将创意开发与出版业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用"出版+创意"的方式来拓展出版物的载体、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出版业引入创意的必要性及作用,其次分析了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深入探讨了"出版+创意"时代出版业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出版业是市场竞争比较成熟的行业,出版品种、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都在稳步增长.出版业发展特点整体上表现为:利好政策催生各类优秀出版物、资本与金融促进融合发展、数字出版引导转型、"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力.出版上市公司表现出出版主业稳定增长、内容生产环节略显薄弱,出版市场日益成熟、进入非暴利时代,出版业数字转型带来新增长点等三大特点.出版业未来发展表现出新的趋势:内容依然为王、平台建设成为新商业模式、手机出版成为主体.内容原创,跨界融合,出版业"带状发展",出版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等界域将会出现较大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3.
缘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已席卷全球,世界经济正一步步走入"寒冬".作为国民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出版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宏观经济的波动起伏,出版业必有切身感受.已置身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国出版业自然无法规避大洋彼岸袭来的阵阵寒意,但同时也应看到金融危机对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双刃剑"效应,它在使出版业走向低迷的同时也给出版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金融危机肆虐蔓延的背景下,关注全球的图书出版业,探寻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寒冬"突围之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艳 《出版广角》2018,(11):22-25
出版智库的出现和建设,能够直接惠及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面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出版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因此,出版智库具备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据.今后,出版智库要努力成为人才流动的"旋转门"、定制知识服务的"项目库" 、建立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从而推动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取得巨大成绩 "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闻出版发展的新路,开创了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刘丹  袁世亮 《出版广角》2018,(14):38-40
我国知识服务兴起较早,但它的普及与受重视的时间比国外晚了很多年,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新一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知识服务成为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它为出版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动力,助力出版业转型升级,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未来,出版业在知识服务浪潮下应重视个性化内容生产,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用先进知识服务理念引领出版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版》2013,(1):6-10
大力推进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闻出版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结合新闻出版业实际,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新闻出版信息化"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本刊特全文刊发,以便于各省区市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提出,为中国出版业应对"逆全球化"趋势和克服疫情影响提供指引.在"十四五"开端,中国出版业应秉承内激活、外引领的思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为主线,利用和把握"两个市场",在坚守内容本位和价值观导向的同时,以数字智能出版技术为引领,在市场拓展、企业平台化转型、产品体系优化、服务观念转变等多方面进行突围,持续释放国内知识消费市场潜力的同时构建出版"走出去"良性生态,推动中国出版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在出版业的诸多成功案例给中国出版业以启示。中国出版业应加以借鉴,鼓励创意为王,促进跨界合作,形成"1+X"模式,打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出版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内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架构则是量化评估、监测出版业绿色发展进程的前提。对此,文章以国内外研究文献、政策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扎根理论进行绿色发展指标的挖掘与关联,最终构建出由资源配置、印刷复制、阅读消费、绿色发展机制、绿色发展理念五个维度组成的出版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形成了出版业绿色发展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颁布<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由总体规划和11项专项规划组成,回顾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的巨大成绩,客观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十二五"...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十项工作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编辑》2011,(4):7-8
为推进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十项工作要点,它们分别是:发布和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抓好重点项目的论证、评审和落实;加快培养产业增长极,抓好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出版物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开展新闻出版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引导和规范非国有资本参与发展新闻出版产业;规范市场秩序,为新闻出版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实施的重要五年,也是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时期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时期如何实现出版业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简称发展论坛)于6月16-19日在厦门日航酒店举办。来自海峡两岸新闻出版行业的360多名代表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ECFA深入实施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旨,以两岸青年编辑交流为重点,以"加强两岸出版合作、共同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为主题,共商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发展大计,共绘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战略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图书出版业面临市场萎缩、销量下滑、融资困难、裁员节流等严峻形势.在国外出版业萧条和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出版业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在"危"中寻"机"?对此,本文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提出了积极探寻"寒冬"突围之策.  相似文献   

16.
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第一次把民营出版业提高到一个"新兴出版生产力"的高度,为中国民营出版业正了  相似文献   

17.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分析了国内出版行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有效的资本运作提高了出版企业的融资能力、公司治理水平及资源整合能力,发展壮大我国出版业,必须借助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确保出版业长远投入、促进出版业资源的整合、推动出版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简称发展论坛)于6月16-19日在厦门日航酒店举办.来自海峡两岸新闻出版行业的360多名代表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ECFA深入实施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旨,以两岸青年编辑交流为重点,以"加强两岸出版合作、共同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为主题,共商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发展大计,共绘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与大变革时期,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比拼,而且愈加体现在以文化形态、价值观输出为主要表征的软实力竞争。中国出版业亟须通过走出去战略壮大自身的实力以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通过对"十二五"上半期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及走出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出版业需要在本土化建设、跨文化传播能力及自身内在发展动力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首届数博会便对"数字出版"的含义做了解释,直到今天,数字出版业已经发展了6年的时间,如今将进行改革,数字出版是新时代新闻出版业的新型事物,也是今后出版行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及信息化发展的内容,加大发展数字出版业的力度,是我国出版业实现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6年后,我国数字出版产出值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渠道增广,数字出版作用逐渐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