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是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祥地,在上一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的出版中心.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的出版业享有全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之誉.<上海出版志>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地客观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溯出版事物之肇始,下限至1998年,近千年上海出版业的兴衰、起伏,都记录在案."往事越千年",读<上海出版志>,不能不对上海出版业的历史辉煌,发出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藏书楼是近代图书馆的初级形式,近代图书馆则是古代藏书楼的高级阶段,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西方传教士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促进者;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是西方图书馆观念的"传播者",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扬弃者",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奠基者";中国近代图书馆既不是"国故"也不是"舶来品",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根在中国,它开放和谐、兼容并蓄.由此可见,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全球性和地域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决定了研究近代图书馆的历史必须具备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出钱创办的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校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曾聚集一大批中国青年之精英,他们学成归国之后,陆续成了国共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曾任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王明、博古、张闻天、邓小平以及蒋经国就是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社会开启了流变模式,期刊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此中原因,在于期刊的快速、共时、连续的特征,从而构建了有别于书籍的社会性特性.作为连接社会的端口与平台,期刊在变动不居的社会潮流激荡中,其实一直遵循着戊戌时期康梁等人论述的"通"和"开"的社会功能,只是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期刊目标指向有所分别而已.通过"通"与"开"的双重社会性路径,共同形塑出了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品格,期刊本身也缘此生长,成为中国社会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关于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研究的角度有很多,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以张幼仪的前半生经历为依据,以这位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人的生活变迁,来探讨近代上海社会及服饰的变迁.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角度,是因为出生在世纪之初1900年的张幼仪,生长在上海宝山县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家庭,儿时受到"三从四德"的传统训诫,险些被裹脚,遵从兄长的意愿嫁给徐志摩为妻,离婚后在德国"重生",并且在回国后有了自己的事业,独立抚养儿子,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她的经历可以说是生活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归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种外来事物而出现的.新兴的电影院出现后,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对市民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凸现出来的大都市,更能体现出电影院这种新式娱乐场所的产生对人们的影响.本文以近代上海(1908~1937年)的电影院为出发点,试图了解作为新式城市公共空间的电影院的出现,对近代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何种影响,两者的关系如何,体现了近代以来一种怎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实现稿件的高效编辑处理仍然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最多跑一次"理念,以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工作实践为例,通过简化作者和审稿专家的操作流程、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从作者投稿、编辑工作流程和稿件资料存档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提高服务能力,实现高效编辑出版的举措.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融合"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作者、专家和读者,还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仅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而言,有学者称:研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不能不研究上海的近代报业,研究上海近代报业,就不能不研究<申报>.然而就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成果,涉及到<申报>研究,大都只重视<申报>事业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宣传倾向、经营管理,人才变动及新闻业务革新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图书馆史分期的历史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国自 1840 年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则于 1904 年进入"近代".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高潮中.图书馆界在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0.
吴川灵 《编辑之友》2018,(4):103-107
文章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为样本,统计其数量、出版者、出版地、创刊时间、刊物寿命并作分析.数据显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86种,有的一家机构出版有多种期刊,有的刊物有重名现象.出版者以民营书局多,其次为杂志社.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重庆、南京、北京.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并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回落.刊物寿命较短,大多数在三年以内.研究认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具有刊物数量较多、民营书局为主、地域分布不均、随时局变化明显、刊物寿命较短等特点.研究分析结果为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提供材料,并为当代出版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骆欣  南长森 《编辑之友》2017,(10):98-102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其覆盖性影响,另一方面因其对近代出版业品格的塑造.太平天国运动从人才、市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上海近代文化市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东南地区的传统士绅为避难而汇聚上海租界谋求新的出路,新兴出版业成为一个主要选择.而在出版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世纪90年代科举正途出身的士绅阶层,特别是像张元济、汪康年这样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知识精英.不同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较早参与出版业的口岸知识分子,以谋生为主要取向,传统士绅将历来的家国情怀注入新兴出版业,以启迪民智作为追求,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格局,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品格.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上海的霍乱,与中国古代所说的"霍乱"不同.中国古代霍乱,为急性吐泄病,非近代凶猛的亚洲霍乱(Cholera Asiatical),而这种"在十六世纪中,已有海舶或从印度、安南等处传人"的烈性传染病则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地域,那便是水乡泽国的江南地区,其中又以当时身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发病最为频繁剧烈,1919年至1946年,前前后后竟有六次大流行,死者无数,并且其间还有不间断的轻微流行,可谓是地方上的流行病第一杀手.  相似文献   

13.
珂罗版印刷技术由上海土山湾印书馆于1875年引入,由于该技术影印作品惟妙惟肖,较诸石印、铜版印刷等有独到之处,因此在近代广泛被应用于书画碑帖影印领域.有正书局即是近代应用该印刷技术的代表机构之一.本文以上海有正书局之发展为中心,探讨中国近代珂罗版印刷业之兴衰,借以为近代书画出版领域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周光明  王琦 《编辑之友》2021,(1):102-109
延安时期的中共新闻教育是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形成了新闻教育的"延安模式".延安新闻教育在技术训练和学理研究两方面各有所成,其教育实践主要包含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机构的新闻教育两种新闻教育类型,后者又可细分为专职人才的新闻教育和通讯员的新闻教育.延安新闻教育从属于中共的干部教育与宣传教育,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强烈指导,带有明显的实践主义特征.它既是一种地方经验、地方知识的提炼,又具有一定的普遍启示意义.这一模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上海:报纸中的"上海开埠"——以2003年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上海开埠160周年(2003年)的报纸文本为分析对象,以安德森有关报纸与想象共同体的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这个历史热点时刻的报纸作为,探讨媒介对于城市共同体的建构.本文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背景下,上海报纸承接并转换既有的民族国家认同,重构了地方主义认同的另一层面--城市共同体认同.并由此进一步阐释,安德森时代的想象共同体已不能完全承载当下中国上海人的"乡愁",民族主义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相似文献   

16.
王倩 《传媒》2021,(12):64-66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展开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媒体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担当,在引导舆论、优化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沿线国家媒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也是国与国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巴基斯坦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在客观审视其媒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其发展特点,以期为中巴两国的媒体交流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顾与整理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国际汉语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其主攻方向;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活动是其主要动力;以新闻出版为抓手的生态传播格局基本形成.当然,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现阶段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只有做足面对一系列风险挑战的准备,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才能在新时代实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斌 《现代传播》2007,(4):53-56
本文分三个部分回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革与创新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其"自己走路"的特色与风格,从而折射出中国广播事业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为中国广播总结出了以创新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的经验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循"清末修律"的历史脉络,从三个方面对"清末修律"中新闻出版立法进行研究:"清末修律"中新闻出版立法的主要原因;"百日维新"期间新闻出版立法的有益尝试;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出版法制的初步建成等.本文反映了"清末修律"中新闻出版立法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史册中,沈心工先生总是赫然位于首页,他往往与"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中国启蒙音乐家"、"学堂音乐之父"等称谓相联系,以凸显其对中国近代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乐坛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将国外的一些音乐作风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