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值雨帖》是米芾随手书就的信札,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此帖各字的分布、结构、用笔,均体现出米芾独到的体会: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将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在章法上,米芾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杼。米芾书法沉着痛快、恣肆豪放,八面出锋的艺术特点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正《贺铸帖》,为翰牍九帖之五,是米芾致玉笔架主人的书札。清代吴其贞《书画记》称为《米芾再启帖》,《清鉴堂帖》称为《贺铸帖》,《书法大辞典》称为《玉格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则称为《易王献之二帖书》。《贺铸帖》呈逸迈奇崛之势、郁勃清健之姿,通篇无丝毫懈怠处。其用笔墨重而意蕴,极显书者功力与个性,正可谓"书本于笔而成于墨,笔不为墨所累,墨不能游于笔外,纯熟之极,然后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3.
正《真酥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五》。因黄庭坚《糟姜银杏帖》中有"雍酥二斤"语,可知"真酥"乃真州所产。《宋史·徽宗纪二》曰:"(崇宁四年七月)辛丑,置四辅郡。以颍昌府为南府,襄邑县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真酥帖》中"胡西辅",乃胡宿之子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晋陵人。故而,此帖当书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七月至年末间。米芾入都为书画博士前,或居润州,或官无为。润州入京,唯有水路,而无为枕西江,不如直北便利。帖中所及"一兵陆行",则非无为莫属。  相似文献   

4.
正《三吴帖》,又称《送提举通直使诗》,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是米芾送给即将前往江西地区任官友人的诗作。米芾称赞他为三吴(古代苏州、湖州、吴江一带的通称,今江苏南部)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胸襟。米芾当时刚步入仕途,与这位友人的际遇和抱负相类似,因此借由诗文  相似文献   

5.
正《戏成呈司谏台坐帖》,为翰牍九帖之九,乃米芾追述壮岁长沙之事。《书法大辞典》称为《岳麓诗帖》,吴其贞《书画记》称为《戏成帖》,《书法鉴赏大辞典》称为《戏成呈司谏台坐诗札》,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呈司谏台坐诗》。1106年,米芾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担任书画学博士,荣宠优渥的仕宦生涯使他结交到一些中央层级的官员,陈瓘或许就是其中一位。陈瓘时任司谏官职。米芾在诗中提及30年前于长沙浸泡泉水之事,对比今日因病困顿之况,  相似文献   

6.
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真、行、草、隶、篆皆精,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拜中岳命诗》、《草书九帖》、《寒光帖》:《留简帖》;其行书倜傥纵横,跌宕多姿,独具个性美,影响深远。本文谨以笔者的临摹体验,结合古今书论,探究米芾书论“刷字”和“四面”的真正含义和技法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拜中岳命作》,写的是讽喻意味十分浓厚的两首诗作,内容描写米芾虽然内心向往与云水为伴、悠然自得的生活,但是自身却处于龙蛇混杂的官场,身不由己。在诗里,米芾引用了一些典故,如"钓鳌客"引自唐朝诗人李白与当时宰相的对话。李白曾经自封为"海上钓鳌客",宰相问他:"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透过这样的用典,米芾不仅得以声明自己具有远大  相似文献   

8.
正《论书帖》,是米芾创作的一幅评论草书的作品。米芾草书取法晋人,帖中他认为草书如果不合乎晋人格调,就会成为"下品"。从这幅作品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认识。如张旭的狂草因不合晋人"格",被米芾视为下品;而怀素也因时代所限,虽达到平淡的境界,但尚乏晋人的高古;至于高闲以下的书家,米芾则认为不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箧中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流传后世的一件尺牍。清吴其贞《书画记》称其作《天机妙帖》,《宋米芾墨迹故宫法书第十一辑》则称为《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根据曹宝麟的考证,这件作品是北宋元六年(1091年)米芾写给隰州太守刘季孙(字景文)的一通尺牍。全文10行8 5字。米芾晚岁喜好收藏书画,经常收购或用自己所藏珍品与他人交换。《箧中帖》的书写内容,便是米芾意欲以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10.
米芾(公元1051-1108)原名黻,四十一岁后改为芾,字符章。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精于翰墨,擅长书画,尤专行草书,精通古物鉴定。米芾学书初于唐楷,用功最深。《蜀素帖》为米芾三十八岁所书,自咏各诗体。  相似文献   

11.
正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地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又称《中秋诗帖》。在诗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白银铺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部分,米芾则引"吴刚伐桂"  相似文献   

12.
《蜀素帖》,是以乌丝栏绢素为地儿的米芾墨迹。米芾生活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初名黻,祖籍山西太原,后徙居湖北襄阳,故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他中年移居镇江,遂号海岳外史。米芾官至礼部员  相似文献   

13.
米芾作品     
<正>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广泛,影响深远。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清王文治赞美其"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章法上,米书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  相似文献   

14.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3):F0002-F0002
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宋朝大文学家、大诗人。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世人所推崇。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章名世,世称"三苏"。其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世人称苏为"宋四家"之首。苏年少时学《兰亭》、徐浩,中年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喜爱李邕。存世主要书迹有《寒食诗帖》《赤壁赋》《祭黄几道文》《醉翁亭记》《洞庭春色赋》等。  相似文献   

15.
正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官承事郎,监上清太平宫,后任秘阁修撰等职。其工书法,善诗词。宋高宗、虞集、赵孟、王世贞、张丑、刘熙载等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独得"二王"法度,深入"山阴"堂奥。其传世书迹,有《云顶山诗帖》《左绵帖》《昨日帖》《通泉帖》等。《大年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薛绍彭的代表作之  相似文献   

16.
正《官奴帖》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行楷书。收刻于《戏鱼堂帖》《宝晋斋帖》《二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法帖》《郁冈斋帖》《玉烟堂帖》《快雪堂法帖》《懋勤殿法帖》《玉虹鉴真帖》等。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惜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文曰:"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  相似文献   

17.
正《竹前槐后诗卷》,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内容为米芾写给好友希声的书札。札文前半段为文字说明,后半段为米芾自作的七绝诗一首。书写此札时,米芾刚刚从失官赋闲的落魄之士,升迁为雍丘县令。雍丘县令为正八品,虽是微官,却是米芾有生以来做的最大官。所以他对希声说"非才当剧",言似谦抑,而自得心情溢于言表。这从字的形态上  相似文献   

18.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8行、《二谢帖》5行、《得示帖》4行,共一纸,总称为《丧乱三帖》.该件为唐摹本,现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纵28.7厘米,横58.4厘米(见下图《丧乱三帖》).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相似文献   

19.
正《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第一行:"谢之"的古拙与"迟见"的流媚对应成趣。"之"字末笔刚烈,真如昆刀断玉。第二行:"至"字位处全行腰部,是最瘦处。《服食帖》【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第一行:"久"字开张、古拙,精神挺动,使行气不局促。第二行:"年、时"两字摆动牵连,神情相属,使全行静中有动。第三行:"爱(爱)"字收放之间,拉开架势。"临(临)、书(书)、但"三字间的连带,先圆后方,方圆兼济,趣由笔生。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