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彭芳 《广东教育》2003,(2):31-31
语文教学应该“动”起来,鲜活起来,改变枯燥乏味的局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用“心”学习和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局面。一、化被动为主动钱梦龙说:“我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去探求知识时,语文教学才算“动”起来了。教学《项链》,我一上课就单刀直入提出问题:“玛蒂尔德值不值得同情?”学生面对问题,不敢贸然作答。于是令人满意的场面出现了:大家认真地阅读,紧张地思考,热烈地讨论。结果是出现了“值得”“不值得”两种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2.
该紧密联系实际围绕“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学化学”展开论述。首先,章站在化学教改的高度提出论题;然后,从“更新观念”、“给学生动的机会”、“将‘动’由‘使动’提高到‘自动’、‘独立动’”“‘四动’关系”、“动的条理”等几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通过论述,告诉读: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运起来学化学,更新观念是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而最终学生能独立地“动”是目的。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让高职的数学课教学真正"动"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使数学课教学真正地“动”起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学数学”转化为“用数学”,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教学过程正应当注重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教学主流,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动”,在“动”中学,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如果让儿童到学校静坐在教室里,针对一本书反复背诵是学不到一点活知识的,  相似文献   

7.
李士炎  褚雄惠 《教育》2007,(12S):60-61
叶圣陶曾经说过: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逗引学生发表之欲的一个“总”的“枢纽”,这个“总”的“枢纽”能有效地提起语文教学的其他各个环节来。可见“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员,要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适时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口语话题,不断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培养学生敢说、能说、善说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直至“动之以心,发之于口”。  相似文献   

8.
稿源采珠     
江苏李冰谈教学中,我采用“听”、“动”、“创”、“评”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较好。“听”是素质训练的基础,是探索音乐奥秘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听”比唱更重要,教学生“会听”音乐,就能用心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动”是素质训练的强化,是表现音乐形象的手段。在学生自由地聆听了音乐之后,内心一定会充满情感,迫切地想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身体、眼神、表情、四肢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创”是素质训练的目标。一个没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创”就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对教学的评价就不能只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关于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对学生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学生活动只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了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单纯地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不仅割裂了学生活动的“量与质”、“形与神”的关系,甚至会造成对教学评价的误导,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活动应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笔者称其为三种状态.即“感官动”、“思维动”、“思想动”。 一、感官动 感官动即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活动。它一般指学生的外在活动,比如提问、讨论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过程中,要以“情”为纽带,以爱为基础,用真情爱意感染学生,进而引发学生入情、入境、会心、专一地去学习一种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梁利利 《现代教学》2005,(11):24-25
问题驱动是我校的“四动”课堂教学过程特征之一。“四动”,即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学生主动。我们对问题驱动的界定是,设计真实的任务、清晰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将学习与任务、问题相挂钩,使学生投入到问题之中。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能自觉地应用提问进行教学,但是怎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以“基因突变”的问题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王颖 《中学文科》2007,(4):49-49
“六环节教学法”要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推向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角,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着诱导学生做到“五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去获取知识,实现“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学思结合 、以诱促学、以导达思”,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互动式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要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发挥个性,让学生在“动”中发展素质,学会知识,就必须打破常规,闯出一条新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采用灵活教学方法——经历中学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国著名学者卢梭的这一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一下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而不厌、乐而不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通过学习全面提高素质。一堂好的美术课,要多种方法交替运用,使学生动之于“情”,促之于“思”,导之于“行”。  相似文献   

15.
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是促使其取得学习成功,进入学习良性循环的起点。“三动”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点,通过“全动”、“互动”,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品德课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充分把握好各种“动”的因素,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完成自主的构建,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内化的品质。如何让学生在品德课上主动地“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注重锤炼和优化教学语言,给学生产生“情趣、物趣、风趣、动趣、雅趣”,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 ,学习必须做到“眼、耳、口、手、心”五到。在推行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 ,教师更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 ,使它们积极地“动”起来 ,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积极地“动”起来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一、故事引入 ,能让学生动起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堂上 ,只有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真正地“动”起来 ,也才不会“人在曹营心在汉”。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对学生说 :“今天 ,…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深深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要是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动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并且有趣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关注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关注教学知识并想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给学生创设一个“动”的机会.设置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情境,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让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