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国漆亟待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生漆在我国已有七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漆器漆艺的灿烂辉煌成就是中华文明史和历史经济生活繁荣发展的标志。漆器可能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工业塑料(李约瑟1986),而脱胎漆器则可认为是近代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始祖。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历经几千年仍完好如初,它所显示的超耐久性和丰满光泽是现代合成高分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2.
漆器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工艺,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取之天然漆树,加工后涂于器物上,其物称之为漆器。漆器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兼有生活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是一门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3.
杨恒  周蕴斐 《科教文汇》2008,(3):153-153
《髹饰录》相去《周易》几千年,但全书无不透露出《周易》的智慧。如:根据《周易》的“乾坤”来将《髹饰录》分为“乾集”和“坤集”,又以“阴阳”来给各类漆器命名分类,以至于建立了一套流传至今的漆器命名分类标准。可以说,《髹饰录》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唯一部漆器专著,还因为作者灵活运用了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智慧。其中突出的便是对《周易》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灯具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 ,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历史 ,悠久而古老。说到灯具 ,不能不从火说起。火带来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原始先民燃起的篝火 ,逐渐演化为专用来照明的“烛”与“燎”,灯由此问世。据传 ,早在距今 3 0 0 0年的西周时代 ,我国已有了名为“常生”、“膏”、“凤脑”等灯具。考古学家推测 ,浙江吴兴邱城出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陶 ,是我国最早的陶灯。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 ,我国至迟在距今 2 50 0年前的战国时期 ,灯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工具。在漫长的岁月中 ,历代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 ,发明和创…  相似文献   

5.
成都漆器又称卤漆,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漆器之一。成都漆器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工艺繁缛,耗时久长。成都漆艺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漆器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历史悠久和工艺独特而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6.
定县汉简出土《儒家者言》一书,内容涉及传世古籍达十余种之多,其珍贵价值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该材料的整理、考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出土简帛和传世材料的用例。对该书的“如”字用法作较深入的考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王鑫  张帆 《科技风》2016,(4):96-97
古代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着温润的气候,所以不乏生长着大片的漆树,漆树为落叶乔木,生长在山区,漆树生长五至十年就可以割漆,漆树破皮流出的汁液就会粘附在刀斧上,也可滴流在器皿上,使汁液顺着器皿流出,接受漆液,干燥之后成为模具,坚固且美观,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无意的将化学原理也应用在了其中,将漆作为一种防护材料和装饰原料也应用在当中,中国对漆的发现和使用都是最早的,也可以说是使用天然漆最早的国家,就截止至目前所出土的文物来说,中国制造漆器已经长达了七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说漆器的制造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而漆画艺术,更是我国古代漆艺传统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和一种新的形式,同时也为了研究古代传统技艺和艺术提供了最真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0,(8):55-56
我国古代方位的代称 现在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代表。如南京的玄武湖,位于钟山之后,故东晋初年被称为北湖。“玄武”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指北方之神,其具体形象是龟的身上缠绕一条蛇。因此,唐朝长安的玄武门也是指北门。青龙是东方之神,例如位于东海之滨的历史名镇青龙镇。此外尚有青龙河、青龙塔、青龙港等,都代表着它们的位置在东方。朱雀是南方之神。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2 0年的风风雨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迎来2 0华诞,八方学者以不同方式各展才华表示祝贺。我们也想奉献一份有些特色的礼物。找来《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所有杂志,一本本过目,在翻阅过程中,我们从杂志2 0年来栏目和内容的历史变迁中隐约看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历史。由此,一个题目浮现脑海:中国技术哲学发展历史之缩影———《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技术论”专栏2 0年回顾。透过一本杂志作为窗口达成对一门学科发展的考察和了解,不仅要求这本杂志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学术影响力,而且其在促进这门学科发展中理应起着不可替代之作用。《科学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拥有丰富的漆树资源,漆器是我国先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周时期中原与楚两大文化系统影响下的漆器不仅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形成了不同的科技工艺。从艺术中的科技这一独特视觉对分别代表南北两大文化区系的漆器进行比较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考古人员在广东英德牛栏洞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的硅质体 ,经测定 :早在 1 2 0 0 0年前英德原始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这一发现将中国稻作历史推至 1 2 0 0 0年前 ,这一发现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引起极大轰动。据了解 ,牛栏洞遗址位于英德市云岭镇东南隅的狮石山南麓。狮石山是一座石灰岩孤峰 ,相对高度约 1 0 0米 ,周围是石灰岩地区的蚀余丘陵山地 ,牛栏洞因当地农民在洞内“圈牛”而得名 ;洞平面略呈曲尺形 ,洞口向东南 ,总面积约 4 0平方米。在牛栏洞遗址第二、第三期文化堆积层中发现的非籼非粳水稻硅质体 ,可把中国稻作历史推至 1 2 0…  相似文献   

12.
肖育檀 《资源科学》1986,8(1):17-24
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作为一种特用的树脂资源,是生漆(俗称“国漆”或“大漆”)生产的物质基础。这种从漆树乳汁道分泌出来的天然树脂,具有防腐、耐酸碱、抗高温和绝缘的性能,是其它任何天然或合成涂料无法比拟的。生漆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化工、纺织、农业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素以“涂料之王”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3.
踢毽子,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民间体育活动之一。从80年代初出土的汉砖画像上踢毽子图像考证得出,踢毽子活动,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毽子在史籍中又名鞬子、子、子、箭子、蝶、蝶颢等等。古时曾属于杂戏中的一种。清代著名文学家、衢州府教授翟颢《通俗篇》中云:“毽,抛足之戏具也。”据史载,北魏时洛阳有个年仅12岁的少年,名叫慧光,他能在井栏上“反踢蝶,一连五百,众人谊竞异而观之。”可见,当时慧光的反踢毽子的技艺,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实令人叹为观止。到南宋时期,在皇都临安(今杭州),由杂戏踢毽子普及到全民体…  相似文献   

14.
文摘     
正Japan除了国名还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英文中的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但很少有人知道,邻邦日本的Japan除了是国名以外,也是"漆器"的英文单词。这是因为,瓷器和漆器是中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工艺。有7000多年历史的漆器,在2000多年前传入日本并被发扬光大。日本漆器  相似文献   

15.
荆襄行     
金云 《科教文汇》2013,(18):F0002-F0002,F0003
“铁打的荆州” 荆州是我们这次荆襄行的重要一站,它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发祥地,其江陵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好、风格最独特的古城。这里扼守长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有“铁打的荆州”之誉。《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就有近70回写到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精彩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学家最近对一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的鉴定证实,“巫山人”是人不是猿。这表明,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从而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进化学说。  相似文献   

17.
《发明与创新》2005,(1):39-39
在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下,“中国北方古玻璃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出土的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00—前800年)的古玻璃。经认定,这些古玻璃是目前中国出土并经过科学检测的最早期的玻璃。因此,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比传统上认为的  相似文献   

18.
《谏逐客书》堪称我国古代公文的典范之作,其之所以能让秦王收回逐客的政令,原因有三:避重就轻,切入点巧妙,缓和对立矛盾;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论证“逐客之非”与“纳客之是”;抓住秦王的心理特征,顺其逆鳞。文中精巧的构思、多变的论证方法、考究的用词特点、汪洋恣肆的语言、“书”的文体知识以及李斯对人才观的理解,都是语文课堂中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型漆酚钛螯合高聚物防腐蚀涂料中试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漆是我国特产,年产量为3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7000年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优良的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称。生漆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耐热和超耐久性。生漆的缺点是:较严重的过敏毒性,漆膜干燥必须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干燥慢,施工周期长,粘度大,难以施工,对金属的附着力差,耐碱性差。  相似文献   

20.
从 2 0世纪 6 0年代到 80年代 ,在华罗庚的领导下 ,中国大地开展了一场“双法”———统筹法和优选法的普及推广运动。其历经时间之长、参与人员之广和涉及政府高层之深 ,都是空前的。虽然目前对“双法”推广仍有不同看法 ,但它对中国管理科学化的深刻影响却是不可辩驳的。本文回顾“双法”推广过程 ,表明“双法”推广方法 ,展现“双法”推广成果 ,评述“双法”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