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旭雁 《生物学教学》1997,(10):F003-F003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种间关系。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根据寄生的场所可把寄生物分为两类:一是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称为体内寄生物。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病毒等。二是寄生在寄主体表的,称为体表寄生物。如虱、蚤、疥螨等。根据寄生的久暂,可分为永久寄生和暂时寄生两种。根据寄生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专性寄生,是指寄生物必需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生活,一旦脱离寄主就不能生存;二是兼性寄生,腐生为主,兼营…  相似文献   

2.
某些教科书在提到分解者时都讲“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这样的提法,虽然反映出对细菌评价的主要方面,却又往往使人理解成细菌都是分解者,造成概念上的片面性.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为异养.分布最广的是腐生细菌,它们从死的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并将它们分解成基本元素或简单的化合物,因此腐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是异养细菌的另一种类型,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一种“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应为消费者.此外,还有少数自养型的细菌.根据同化作用取得能量的来源不同,自养细菌可分为化能合成和光能合成两类.化能合成细菌(如: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寄生现象在生物界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寄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环境对生物影响的体现,常见的寄生方式有以下几种。1内寄生与外寄生内寄生或外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个体的生  相似文献   

4.
光合作用     
“植物体内叶绿素在有光的条件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含淀粉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我趴在桌上,懒洋洋地背着生物。我打了一个呵欠,然后继续背:“它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嘿!”A君从后面拍了我一下,然后又幽灵似的“飘”到我前面,极其“阴险”地说:“没吓到你吧!”我恶狠狠地盯着他:“你说呢?”他面不改色:“背什么呢?”然后顺手把我手中的生物笔记本拿过去。“生物?光合作用?看你的样子就知道光合作用的阳光不充足哦!”我忍无可忍了,一把夺回我的笔记本,问:“这关光合作用什么事?我又不是植物!气死我了。”…  相似文献   

5.
光合作用     
[对垒佳作2]“植物体内叶绿素在有光的条件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含淀粉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我趴在桌上,懒洋洋地背着生物。我打了一个呵欠,然后继续背:“它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嘿!”A君从后面拍了我一下,然后又幽灵似的“飘”到我前面,极其“阴险”地说:“没吓到你吧!”我恶狠狠地盯着他“:你说呢?”他面不改色“:背什么呢?”然后顺手把我手中的生物笔记本拿过去。“生物?光合作用?看你的样子就知道光合作用的阳光不充足哦!”我忍无可忍了,一把夺回我的笔记本,问:“这关光合作用什么事?我又不是植物!…  相似文献   

6.
寄生性种子植物大都属双子叶类,我国大约共有80多种,分属于桑寄生科、旋花科、檀香科和樟科等。这类植物的根和叶发生了变态或退化,根据其正常叶的有无又可把寄生性种子植物分为两大类:全寄生类和半寄生类。半寄生类有正常的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仍属于自养型生物。但根变态为吸器,不能直接从土壤中吸取水和无机盐,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P.61对红细胞的结构表述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不少学生在学了“中心法则”以后,对此提出了异议:既然红细胞无核,mRNA就不能形成,核糖体又怎么能翻译出蛋白质呢?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红细胞的生成过程说起。  相似文献   

8.
学习“新陈代谢与酶”这节内容时,学生们对于酶的产生场所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活细胞进行各种化学反应都离不开酶,那么所有的活细胞都应该能够产生酶。有的则认为: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所以不能产生酶。那么,人以及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是否有细胞器?是否能产生酶呢?  相似文献   

9.
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记忆能力?你是否知道植物也有神经和脉搏?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血型?乍一听,你肯定不相信。然而,科学家在许多研究中发现,某些植物体内确实会表现出各种有趣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在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怎样对这些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10.
寄生现象种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寄生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而寄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一、常见的寄生方式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个体的生存并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妨碍寄主的生长发育、降低寄主的生活力和生殖力,但一般不会引起寄主迅速死亡。这种寄生方式在动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外寄生和内寄生。如,虱、蚤等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属外寄生;蛔虫、绦虫、血吸虫、疟原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属内寄生。  相似文献   

11.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叫寄生。寄生现象不仅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在植物界也同样存在。有不少植物已不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过着不劳而获的"剥削"生活。最典型的是一年生藤本植物菟丝子。春季,菟丝子的种子发芽生根,伸出细长的茎,这时若遇不到其他植物,它便会被"饿死",因为它的光合作用功能退化了;若遇上豆科植物,便会紧紧抓住不放,并及时生出功能特异的寄生根,钻到豆科植  相似文献   

12.
1植物缺钙为何会患“枯心病”? 植物从氯化钙等盐类中吸收钙离子,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的钙有的呈盐形式,有的与有机物结合。由于它是一种比较不易移动的元素,所以钙主要存在于老的叶子或老的组织和器官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生物实验命题的趋势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如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解释向实验设计方向发展;从验证性实验的考查向探究性实验方向发展:从常规实验的考查向研究性课题方向发展,等等。其中,“实验设计题”由于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正成为理综考试以及生物单科考试的“压轴题”。那么如何规范地解答这类题目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编著的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第九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一节中的“小资料”中说“红螺菌……是一种光能异养型细菌。它的体内具有光合色素,能利用光能,在缺氧条件下,以有机酸、醇等有机物作为营养,使自身迅速增殖。”对于红螺菌的代谢类型,我认为它是一种光能自养型生物。  相似文献   

15.
醉蒜     
冯秀玲 《早期教育》2001,(11):13-13
一日清晨,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来到生物角,观察他们放在那里的植物、种子。忽然,牛牛像发现新大陆般地叫了起来:“快看,我带的蒜长出芽芽了。~哪儿呢?”“哪儿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凑着小脑袋向前看去。牛牛忙用小手指着:“这儿。”果然,整个蒜头上冒出了绿色的小芽。“哎呀!牛牛带的蒜真的发芽了。不知道就这么放着它能不能长大?”我的话音未落,牛牛就拽着我的袖子大声道:“能!能长这么高。”他用小手比在自己的头顶上。没等我作出反应,马上冲到他跟前,“不能!嗯——就是泡在水里才能长呢!”  相似文献   

16.
下面几条生物学术语是较常见的,但其意义又易混淆,现解释如下: 一、什么叫寄生、腐生、共生、共栖,它们间如何区别? 寄生 Parasitism是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并生长繁衍后代的现象。前者往往称“寄生物”(寄生动物则称寄生虫);而后者则称寄主或宿主。由于寄生物常以寄主作为它的寄居场所和营养来源,进而损害寄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在学生学习完植物的向性运动后,安排了“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我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回顾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玉米苗倒伏后,过几天发现又“抬起了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的同学认为是“光照引起生长  相似文献   

18.
故事之一:“你是捡来的……”——家长不能糊弄孩子 二年级的小朋友刚升入三年级,第一次接触科学,他们激动、新奇,问题特别多。学习苏教版科学课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时,就有孩子提问:“植物能从地里种出来,为什么我们人就不能从土里长出来呢?”“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呀?”为了呵护孩子们刚刚萌发的探索生命来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02年9月下旬,我们对福州市实施新课程改革的16所课改实验联系校初中一年级72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104份)。在回答“你最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依次是英语、数学、语文、体育……(见表1),且“教师”成为影响学生是否喜欢上课的最主要因素,如学生写道:“因为老师能使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的活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是完全不同的两大类生物,它们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但令人吃惊的是,科学家在许多研究中发现,植物体内常常会表现出各种动物现象。那么,这是一些什么样的动物现象呢?这些现象在动植物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