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字书>在<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中都有记载,且在<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文献中都被大量引用,但其作者、成书年代都不详,且多被误认为即吕忱<字林>.文章通过<一切经音义>引用<字书>的内容与任大椿所辑<字林>的比对,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推断这两种字书间没有彼此相关性,即<字书>非<字林>,并对其成书年代、内容及湮灭的原因作一考探.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有些不道德.他编写<史记>,从<尚书>、<孟子>、<左传>、<国语>、<世本>和<楚汉春秋>那里搬走不少东西,有的是摘叙其事,有的是全用其文.编书嘛,当然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择善而录,可总得注明出处不是?比如<史记>第四卷"周本纪"所载,大半出自<左传>和<国语>,通篇却没有一句提到<左传>,也没有一句提到<国语>,让人一瞧,仿佛所有内容都是太史公原创,倒是裴羁、司马贞、张守节等后人注解<史记>的时候,替他注明了出处.  相似文献   

3.
帛书<易传>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帛书<易传>的散乱期和<挟书律>的施行期基本重合,帛书的整理期在<挟书律>废除到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帛本<易传>中<说卦>前三章的归属问题,帛本<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先后关系问题,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问题,都可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马其昶从<诗大序>导出国史作<序>的结论.文章首先通过对<大序>文意的分析,推翻了马氏立论依据,进而从汉人注疏体例、四家诗<诗序>不同和<毛传>不为<诗序>作传三方面反驳国史作<序>的观点,最后得出<诗序>与<毛传>同出一人一时之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继日,在双眼生涩的疼痛中,总算把<古炉>读完了.<古炉>是继<浮躁>、<废都>、<秦腔>、<高兴>等长篇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力作耗费了他四年的心血.  相似文献   

7.
<小尔雅>是为增广<尔雅>而作的.<小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继<尔雅>之后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也是"雅学"系列的一部重要著作.因此,对<小尔雅>的内容及价值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清<康熙字典>是最早以"字典"命名的辞书,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唐以前就已有了以"字典"命名的辞书,其根据是唐释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九引<字典>.笔者认为,在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所出现的<字典>其实是<文字典说>的简称,两者实为一书.  相似文献   

10.
邵杰 《钦州学院学报》2010,25(2):20-21,29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玉台新咏>序跋论(玉台新咏>与<文选>,一为缘情、专题的,一为诸体毕备的;<玉台新咏>的古诗有枚乘之名,诵诗论诗宜取二者并观;<艺文类聚>"赋"类作品有不以"赋"名者,为亦诗亦赋的交叉文体,<玉台新咏>以其为诗而录,<文选>不录,是因为限于类别体例.从<玉台新咏>所录而<文选>多有不录者,及<文选,有序而(玉台新咏>无序者或(玉台新咏>有序而<文选>无序,可知<玉台新咏>与<文选>之间没有承袭关系,但收录作品有同一出处者.  相似文献   

12.
在<宋史·艺文志>和<宋史·道学传>中分别记载宋人冯忠恕编纂的<涪陵记>与<涪陵纪善录>.在后世的文献中两书亦被陆续提到,且被看做同书异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考,认为<宋史·艺文志>在编纂此条书目的过程中漏掉了"善录"二字.也就是说,<宋史·艺文志>中的"冯忠恕<涪陵记>一卷"实为"冯忠恕<涪陵纪善录>一卷"之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春秋、秦汉时期学者经常谈及上古有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可惜<连山易>一书早已失传,其真相扑朔迷离.笔者根据对<山海经·五藏山经>和<连山易>的研究,发现古人所描述的<连山易>,其性质与<五藏山经>非常接近,并据此推论<连山易>出自<五藏山经>,而笔者创意绘制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客观上复原了<连山图>.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降,关于<毛诗序>的存废之争不断.但<诗经>研究界在批评<毛诗序>遮蔽了<诗经>"本义"的同时,又以<诗经>"本义"遮障了重新发现<毛诗序>诗学价值的目光.从现代阐释学和寓言诗学的视域看来,<毛诗序>已经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并具备有效的寓言化阐释策略.但是<毛诗序>的寓言诗学仍然带有明显的形式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的介绍,来展开对其线描的分析.<八十七神仙卷>与宋代作品<朝元仙仗图>极为相似,尺寸略小,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图>中的线描比较,阐述<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临摹佳作.  相似文献   

17.
《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礼记·乐记>的作者及成书问题争论较多,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乐记>成于西汉,各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汉书·艺文志>所记河间献王曾作<乐记>、桓谭引<乐记>有窦公见文帝事及应劭<风俗通>引<乐记>有武帝时丘仲制笛事.根据<汉纪>所录刘向语,<礼记·乐记>当是古文书,撰作年代应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焚书之前.  相似文献   

18.
刘婷 《德州学院学报》2010,26(3):56-58,67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徐兢随使高丽归国后写的一部奉使记,为研究宋丽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在运用这一史料的基础上,探讨徐兢生平、随使时间及<图经>的撰成时间等学界有分歧的相关问题.<宋史>无徐兢传主要是因为<宋史>撰修者并未真正见到附有张孝伯<行状>的完整版本<图经>.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孙瑾 《文教资料》2008,(28):128-130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所录以明一代著作为主,是研究明人著作情况的一部重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充分利用了<千顷堂书目>的成果;同时,<四库全书总目>对<千顷堂书目>也有不少批评.本文即考察<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中征引<千顷堂书目>(以下简称<千目>)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