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女性文学始终贯穿着女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主题。在这近百年的探索过程中 ,女性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 70年代未探寻“与男人一样”的作为“人”的价值阶段 :二是 80年代探寻“与男人不一样”的作为“女人”特有的价值阶段 :三是 90年代以来探寻“与别人不一样”的作为“个人”的价值阶段。从不同阶段的女性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 ,可以透视出 2 0世纪女性作家在崛起及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重写文学史”是 80年代后期文学界出现的学术思潮 ,它是对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史写作进行的一次自觉反思 ,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和“观念论”讨论在文学史的延续和深化。 80年代中期 ,现代文学界提出了“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概念 ,并概括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 ,以“悲凉”为核心的现代美学意识 ,由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重写文学史的真正提出是1988年的《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主持人是陈思和与王晓明 ,他们的意图是…  相似文献   

3.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与澳门文学的周边创作环境有关。在我们肯定澳门文学周边环境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客观地看到澳门文学创作环境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5.
“重返八十年代”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构建80年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消除80年代文学与50—70年代文学之间的简单对立,进而建立当代文学的整体性话语系统;二是通过将80年代“问题化”,打破已经被人们视为常识的自80年代以来一直支配当代文学研究的思维模式。“重返八十年代”的成绩主要是揭示了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八十年代”意识,“再现”了那些被“遗失和扭曲”的文学现场。“重返八十年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打捞”历史的做法难以实现揭示80年代文学“政治性”的目的;2.被“打捞”上来的历史及其“政治性”有可能对另外的历史及其“文学性”产生新的压抑;3.“重返八十年代”研究依然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呈现的重要文学现象,自20年代以来,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从文学史研究的具体进展看,“革命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1949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这三个阶段,因历时条件不同,研究的问题及重心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的疲惫氛围中,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宏伟的话题,我想起了鲁迅的一个说法“弄文学”。鲁迅所说“弄”并不单指研究,而以“弄”来形容文学研究这样一种工作,则是十分生动的。早有人指出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成就不宜作过高的估计,但这百年的文学特别适宜用来研究,它为我们“弄”来“弄”去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也是早有人指出,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大体十年一变。有幸生活在世纪末的我们,则亲身感受到了文学形势的更为频繁的变化,从70年代末以来的十几年间,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好几“变”。考察一个个特定…  相似文献   

8.
自从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主张打破近代文学(1900—1919)与现代文学(1919—1949)以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1949—现今)之间的界限,将19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统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如何定  相似文献   

9.
全景观照世纪梳理——评《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岩泉80年代中期,有“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与讨论,意在打通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人为划分造成的学科割裂和隔阂,弥合支离破碎互不接续的研究状况,为从较完整的意义上把握这一时段中国文学区别于古典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文学概念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思考和总结其总体特征,便成为文学研究者不容回避的时代性任务。乐感性与悲剧性的争锋以及由文体革命所引起的艺术的陌生化现象应是当前深入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特征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问题,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以文学特别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在真实再现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描绘出中国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进而揭示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化》将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学的关系问题,整合成关于20世纪中国学内部的基督教化的意义追问,揭示了20世纪中国学意义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应仅仅从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把其放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和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去审视。 2 0世纪中国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0世纪中国文学既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 ,也对外国文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悲剧性"审美范式被20世纪中国文学偏狭化的接受为"社会悲剧",成为"五四"和"新时期"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不仅充分实现了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旧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偏狭化"接受,特别是其极端发展的"英雄性"范式,遮蔽了"悲剧性"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从整体上弱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留日时期强调文学的功能在于"涵养人之神思",激发"心声",促进个体精神振拔,实现立人兴国,并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转型中所谓"枝叶"和"本根"问题。五四时期将探求心声的文学想象汇入"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早期探求"心声"的文学观成为鲁迅与五四相遇的契机,促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为五四提供了文学的精神视点和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9.
如何把握和审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丈学‘现代化”,文学史的研究存在三大理论范式,即意识形态范式,“整体”性范式,现代性范式。意识形态范式认为,一九四九年前后两个阶段的丈学属于不同性质的文学。“整体”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丈学是世界丈学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整体”,并非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九四九年而中断。现代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现代性在文学层面的一种表现和展示。  相似文献   

20.
瓦尔特·司各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历史小说在当时的欧洲影响深远。20世纪初,翻译家林纾用古文将他的名著《艾凡赫》介绍到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启示和推动的作用。本文将司各特小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影响以新文化运动开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析他在中国的影响由盛及衰这一曲折过程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