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2.
南宋后期诗坛,在永嘉学派钜子叶适的扶持下,“永嘉四灵”占有一席之地,影响深远。所谓“永嘉四灵”,是指当时的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等四位诗人。明代学者徐学聚的《两浙名贤录》说,自乾道、淳熙以来,道学盛行,诗坛冷落,永嘉诗人潘柽创制晚唐体,“而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永嘉四灵”应运而生。 徐照,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有《芳兰轩集》,诗259首。徐玑,字文渊,号灵渊,有《二薇亭集》,诗164首。翁卷,字灵舒,有《苇碧轩集》,诗138首。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有《清苑斋集》,诗141首。四人生活遭遇相似,创作主张一致,旨趣相投,诗风相近;字号中均含“灵”字,又都是永嘉(今温州市)人,故称“永嘉四灵”。其中赵师秀是宋太祖八世孙,南渡时徙永嘉。“四灵诗,赵紫芝为冠”。①  相似文献   

3.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4.
陶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中用“见”或“望”,历来存有两种意见。持见者认为非“见”不可出意境;持“望”者则语不甚详。现在梳理两派意见的基础上,从《饮酒》二十首的欣赏分析人手,指出从诗人当时心境及组诗的风格协调方面考虑,应用“望”字。  相似文献   

5.
《鹅》(“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一册)这首诗开始连用三个“鹅”字,粗看似乎没有讲头,细析则韵味十足,耐人品味.在讨论这半句诗时,有位同学说,“鹅,鹅,鹅”是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词调和用调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正编》来统计,唐五代词人共使用了150个词调来填词歌唱,若计人同调异名者则共计176调。每调填词只有1首者,共计58人,属于“低调”层级;每调填词2首以上、10首以下者,共计17人,属于“中调”层级;每调填词在10首以上者,共计16人,属于“高调”层级。敦煌词以46调排名第一,代表着民间词用调之成就;冯延巳、孙光宪、韦庄、毛文锡、欧阳炯、李煜、温庭筠等人则位居文人词用调数量之前茅。《望江南》一调以753首词作而名列唐五代词调“十大金曲”之榜首,《浣溪沙》、《菩萨蛮》、《杨柳枝》、《拨棹歌》、《酒泉子》、《临江仙》、《渔父》、《南乡子》、《更漏子》、《南歌子》,也名列唐五代词调“十大金曲”榜中。  相似文献   

7.
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标题中“见”字的解释,有的人解作“被”,有的人解作“见面”。我认为这些解释使得这个标题难以理解,很不恰当,应该解释为助动词,表示“加于我”的意思。查阅一下《辞海》《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典》可  相似文献   

8.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9.
《唐诗三百首》、《唐诗六百首》等许多选本,对杜甫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释义为“一边是帝  相似文献   

10.
徐元杰 第三卷第875页《徐元杰小传》只提供了徐的卒年,其生年个问号。其实其生年有现成的资料。《历代四季风景诗三百首》[7]第52页载:“徐元杰(1196——1245),字仁伯,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官至工部侍郎。他的即景抒情诗,写得新颖活泼。”《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则云:“徐元杰(1194-1245),字仁伯,一字子祥,号梅野……”两处提供的生年不同,似应取专治宋人传记资料的后者。 其结尾部分,《小传》说:“……权中书舍人,拜工部侍郎,谥忠愍。”这不够准确。其实,他这个工部侍郎是“特拜”的,“等于“赠官”,实际他一…  相似文献   

11.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是一很系统、很有序的组诗,归旨无它,只在“忧思”二字。“忧、思”二字在组诗里反映的情感程度是渐变的,即“忧”的情怀由第一首起的浓烈、沉郁开始,在逐渐地减淡,渐薄;而“思”的追问则在起初的无序、慌乱转为浓厚的玄思与有目的追寻。拙文将在阮氏的忧思历程里对其诗歌创作与哲学思考作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2.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此“床”非彼“床”李白的《静夜思》虽然只有平淡无奇的20个字,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这首思乡名曲“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然而,现在有不少人,甚至权威的唐诗鉴赏书籍都误解了全诗的第一个字———把“床”理解成了睡觉的“床”,从而歪曲了诗的意境。“床”,在这首诗中既不是卧具,也不是坐具,而是《康熙字典》和《辞海》中的解释:“床———井干也”,也就是井的围栏。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家宅。“井”就是家园,就是故乡,成语“背井离乡”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月光”、“地…  相似文献   

14.
自首,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本文就自首制度在司法实践认定中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犯罪嫌疑人如能在“被传唤归案”后、采取“强制措施”前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应当认定为自首。同时,就《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认定为自首的“其他罪行”,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此处“其它罪行”仅指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罪名以外的“其他罪行”,而对犯罪嫌疑人主动供述的司法机关已掌握的同种罪名的余罪事实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坦白”。  相似文献   

15.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与”犹“谓”,不完全外动词,训见《经传释词》。……《玉台新咏》载古诗八首,其第六首云:“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又《乐府诗集》载相和歌古辞《艳歌行》:“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公输即鲁班,本是一人,中何以用“与”字?古今皆不得其解,今读“与”犹“谓”,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专、中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如《大学语文》中的《论语十则》、中师语文中的《论语七则》、中学语文中的《论语六则》等。但是,这些教材对《论语》的“论”字都未作注音和解释。因此,一般人都把“论”读作lhn,作“论述”解释。实际上,《论语》的“论”的正确读音是inn,是编纂的意思。“论”的繁体字是“偏”,“输”的古字为“命”,会意字,从““”从“。”。‘一是古“集”字,“命”即“册”,把零散的言论汇集成册谓之“命”…  相似文献   

18.
<正> 陈廷焯(一八五三——一八九二),字亦峰,清江苏丹徒人,常州词派晚出的词论家。其论词著作有《白雨斋词话》.是词话中篇幅最长的;另有词选本《词则》,收词二千三百六十首,上有眉批,旁有圈识,与《词话》相辅而行。作为常州词派之后劲,其论词讲究比兴寄托,在风格上拈出“沉郁”二字作为唯一准则,所谓“本诸风骚,正其  相似文献   

19.
(一)“些”字的传统解释及其存在的问题 《楚辞·招魂》每句末缀“些”字以为语尾。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古今的字书、韵书对“些”字曾有不少的解释。例如从“些”字的含义来讲,则《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引《广雅》云:“些,辞也”,《玉篇》云:“些,辞也”;《广韵》云:“些,楚语辞”;《集韵》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些”字的音切来讲,则《玉篇》有“息计切”“息箇切”;《广韵》有“苏计切”“苏箇切”“写邪切”;《集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