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7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生态整合价值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是也不排斥学术理性、认知过程、人文主义等其他五种价值取向,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观具有"后设课程取向"的特点。性别、教龄、学历、区位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为认同和重视这六种取向。16~20年教龄的教师在除社会重建取向之外的其他五种取向上认同度均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有影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学术理性和认知过程取向上的得分均低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表明教师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同度随着学历的提升而逐渐降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表明经济及教育发达程度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与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北京市5255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与现状特点。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因素,即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自主反思与发展意识,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结构;(2)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素质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11-15年教龄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最高。(3)不同教龄、城郊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出差异性。更新与提升郊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应是北京市教师教育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3.
民办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前景。本研究抽样调查了上海市45所民办中小学的1459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障碍和专业发展支持三个角度,勾勒出民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数据结果表明,民办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学生评价和21世纪教学技能这三方面的需求程度最高;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感知到的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专业发展障碍与支持皆有显著差异。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应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给予这个阶段教师更多的支持;着重解决5-10年的教教师在学校层面受到的发展阻力,帮助教师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教育部门和民办中小学应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方案,立足于教师实际发展需求给予对口支持,增强教师自觉专业发展的意识,践行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有效教学、学校效能等理论和实践在我国中小学的兴起、发展,高效能教师的培养也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基础性的工作任务。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是以成为高效能教师作为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但是处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或不同教龄的教师,所面临的职业矛盾不同,教育经验也不一,因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那么,作为教龄在10年以上,又承担了学校一定管理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才能成为高效能教师呢?下面就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教师信念是教师认为正确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看法.本研究以安徽省某普通高校28位大学英语老师作为受试对象,分别从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毕业院校和职称等六个维度/群组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的六个项目因素:师生观、课程观、语言学习观、课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师发展观.结果发现:不同群组的大学英语老师信念有差异,有些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语言学习观和课堂教学观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子项目较多,职称因素影响了最多的教师信念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对北京市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整体较高,其中职业行为倾向得分最高,角色价值观得分最低。不同背景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各构成因子上存在差异。在职业认同水平上,音体美及“其他”学科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数理化及史地政生等学科教师;在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及职业行为倾向上,城市学校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校教师;在职业总体认同和职业归属感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在角色价值观上,教龄5年以下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余各教龄段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低,研究生学历教师显著高于其余学历教师。不同类型学校、学段之间的教师在职业总体认同与各构成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来自江苏省13个地级市269名高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验证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自主反思与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5个重要因素。教龄介于6—10年和处于城郊区域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学历、教龄、学校区域三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要重视教龄4—10年未能获得教育硕士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城郊高中和乡镇高中教龄6—10年的教师以及城区教龄11—15年的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他们的反思与自主发展能力培养;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研究生层次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山西中部X市467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形式主要是:课前教学准备和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常用计算机技能已基本掌握,网页制作等技能有待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龄、学历、学段有一定关系.从低教龄组到高教龄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致呈现出"强-弱"的表现;不同学历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明显比其他学历的教师强;不同学段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强于高中教师.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对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和课堂讨论与小组活动等新型教学方法在农村中小学使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新型教学方法 不同学历、教龄和科目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差别,教师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处于尝试阶段,教学方法理论知识难以应用在具体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采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调查问卷表,对上海市6所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虽然大部分教师有自主发展意识,但是只有小部分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主发展。调查还发现,学校类型、主课与非主课教师、教师学历、职称、教龄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强弱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技工院校教师通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技校学生会表现出种种不良的群体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技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高低,是决定能否很好完成教书育人重任,并进而影响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技校教师如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的发展给公共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纯粹的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教师的专业拓展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本校及其他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专业拓展现状进行访谈,发现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拓展缺失给各专业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并探索公共英语教师专业拓展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有关教师的专业性,目前已经取得了教育学界的认同。但每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特性有所不同,文章以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为例,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从教师知识的关注维度、教学方法的运用、文本成果的表达三个层面来分析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基准。一方面,对教师专业性的界别给予更恰切的表征,另一方面,使教师都能够在各自专业发展的路径上顺利提升。  相似文献   

15.
高校班主任老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要传授好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本领;另一方面,要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作好班主任工作,特别是细致入微的作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教师应努力当好三个角色,即当好“导师”角色,用丹心引路;当好“父母”角色,用热心育人;当好“朋友”角色,平等沟通。  相似文献   

16.
特岗教师是"特岗计划"的主体,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是受着与非特岗教师不一样待遇,面临许多专业发展问题,有强烈专业发展需求的农村初任教师。作为初任教师的特岗教师有教学和心理两方面的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增强特岗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可以满足特岗教师这两方面的专业发展需求,从而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qualitative study shows how 20 teachers from 4 districts in the same state enacted mandated school-wide writing curricula. Analyses of the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revealed that 4 teachers were faithfully following the district-adopted curriculum, 4 rejected it, and 12 teachers adapted the curriculum to meet their students’ needs. The teachers who followed the curriculum had positive views of it but were inexperienced or uncomfortable teaching writing and had less access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D) than teachers in other groups. Most of the teachers who adapted the curriculum were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felt supported in making changes due to the quality of PD. The teachers who rejected the curriculum were unhappy with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and drew from a number of different resources; however, their writing instruction lacked coherence and an underlying philosophy of writing. The findings show that factors such as policies, PD, and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previous writing experiences and philosophies influenced teachers’ enactments. While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overarching policies including NCLB increase pressure on teachers resulting in a lack of autonomy, our findings explore the ways that teachers were able to navigate their schoo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素质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农村英语教师素质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在此以问卷调查为工具,对铜仁地区60所农村中小学81位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强烈,但是,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着急需解决的困难。调查结果对如何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素质问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北京市3619名超过十年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为样本,从教师的专业精神、学生观、教学效能感、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反思与研究、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特色及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八个方面,考察了超过十年教学经验后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涯发展路径。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超过十年教学经验后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可以为四类:消极应付型;经验重复型;发展教学风格型;发展教育思想型;(2)超过十年教学经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呈现出多样化与差异性;(3)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性分布在超过十年教学经验后的各个教龄段之中。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reform policies on the work of Chinese teachers. It explores the policy context in which a fragile teaching profession attempts to develop and discusses the dynamics of interacting societal forces that have created the dilemmas for the teacher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while the continual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policies has fostered a new outlook in Chinese schools, calls for profound change in schooling have caused much anxiety among teachers. The teachers' anxiety stems from the incongruence between their professional outlook, which is intimately linked to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dictates of state reform measures, which seek to broaden the conception of education to include other areas of human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years of reform, teachers have had to stretch their professional capacity in order to satisfy competing demands engendered by reform measures and educational reality. It is in the tensions caus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policies that the humanism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s magnifi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issues that surround the teachers' preference for convention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