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提及档案部门的"上帝",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档案用户或利用者.诚然,利用者需求决定着档案部门的存在,利用者是档案部门的"上帝","利用者至上,一切为了利用者"是档案部门的服务宗旨,也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馆(室)为了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向利用者提供档案材料,为利用者服务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开展.根据笔者十九年来的实践体会,在提供档案为利用者服务中,档案管理人员应注意"四忌".  相似文献   

3.
各区动态     
《北京档案》2020,(4):62-63
东城区档案馆开设利用绿色通道服务区档案馆开设了利用绿色通道,通过电话预约、馆外非现场接待等方式,为有紧急需求的社会群众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已先后为近40名利用者提供婚姻、招工等民生类档案并开具相关证明,为其办理房产买卖、户口迁入、退休工龄认定等提供了依据,解决了利用者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急迫问题,得到了利用者的好评。今后,区档案馆将坚持疫情防控和档案工作"两手抓、两不误"的原则,在做好相应防控的同时,根据北京市疫情解除情况。  相似文献   

4.
所谓档案利用者,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需要阅读、摘录、复制档案内容的单位和个人.研究城建档案馆的利用者工作,就是研究利用城建档案的利用者需求及其规律,有针对地做好利用者服务的工作.它包括对城建档案利用者的研究和城建档案馆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城建档案的利用者 市城建档案馆作为集中统一保存本城市重要城建档案资料的基地和查询利用的服务中心,就一直拥有一群利用档案资料的利用者.这些利用者与图书馆读者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利用是否活跃是衡量档案部门特别是国家综合档案馆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北京市各区县档案馆紧紧围绕“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以为利用者提供最佳服务为宗旨,积极探索和创新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绩。档案利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开江县档案馆以满足群众查档需求为出发点,以利用者满意为落脚点,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内涵,彰显档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从心开始,打造服务品牌。开江县档案馆对优质服务的理解就一条:要用心,不是"要我服务",而是"我要服务",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为此,  相似文献   

7.
档案馆提供的各种证明和依据,大多数是以档案复印件的形式.而这些复印件离开档案馆后,档案馆就不再与之联系了,因此,这就给了某些心术不正的利用者有可乘之机.在档案复印件上"动手脚",值得大家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8.
城建档案利用工作,是指城建档案馆为满足利用需求,向利用者提供城建档案信息材料,为利用者服务的工作。所谓利用需求,是指利用者为了研究和解决某些问题而需要使用城建档案。由此可见,城建档案利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了解利用者对城建档案的利用需求。二是城建档案馆要有畅通的服务渠道,及时向利用者提  相似文献   

9.
入世以后的中国档案馆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挑战,可以预言,未来档案馆的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而且是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竞争,谁拥有先进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谁就能求得生存壮大发展.因此,各级各类档案馆应采用先进的市场开发观念和策略.如何把握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不同档案馆有不同理解,有不同做法,但档案馆无论采取何种开发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提高档案利用率.满足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市场开发是各级各类档案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本文拟对档案馆档案收集和利用市场开发流程进行设计,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北京市档案馆成立60周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回顾北京市档案馆来时的路,铭记一代代兰台人拓荒耕耘、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见证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成就,教育和激发新一代档案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锐意进取,为开创新时代首都档案工作新局面作贡献的热情,在"国际档案日"、北京市第十届"档案馆日"暨纪念建馆60周年活动中,北京市档案馆推出了以纪念北京市档案馆建馆60周年为主题的"砥砺奋进的北京市档案馆"馆史展.  相似文献   

11.
档案与档案管理是和社会各项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对它们进行研究时就必须从这种联系出发。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张辑哲先生在其新作《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以下简称《维系之道》)一书中独辟蹊径,突破社会各项具体事业的局限,将档案与档案管理和人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丝绸档案馆以“中央文库”真实历史为背景,推出档案教育文化创意项目“第七档案室”。文章围绕该项目及其现有成果,就核心理念、研发思路、阶段性成效等内容分析论述,探讨新时代档案文化“破圈”传播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进一步挖掘多领域、多角度的档案开发利用创新点,为档案文化科普工作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今天,文化与经济的合二为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强劲趋势,已然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文化作为软国力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其间的角逐、竞争也正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后者,一是表现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竞争,二是表现在精神控制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无主档案”的概念、特征及其处置的途径与方法 ,提出了用法律方式预防“无主档案”产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没有明确界定“学生类”档案的概念,导致了人们对“学生类”档案的概念解读存在明显的分歧.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对“学生类”档案的几种理解,从27号令增设“学生类”档案的意义和目的、“学生类”档案的具体所指和非学生个人档案角度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类”档案的概念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对“学生类”档案提法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陆  李慧  卞咸杰 《兰台世界》2017,(12):48-51
"互联网+"强调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重塑再造。本文以手机档案馆为例,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利用进行了探析。目前传统的档案利用有很大局限,借鉴图书馆、博物馆与"互联网+"融合的案例,手机档案馆的建设具有很大前景。对"互联网+档案利用"的具体途径探析可以从手机客户端和借助微信平台两个方面展开工作。面对"互联网+"档案界还存在着服务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尚未满足新要求、软硬件投入不足等问题,应认识到"互联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档案时更要要强化专业性、体现互动性、保持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走出"档案产业化"的误区--与"档案产业化"论者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档案产业化”的观点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和档案的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入手 ,对所谓“档案产业化”的概念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明确提出了档案不是一种产业 ,不能将档案作为产业来办 ,档案事业不能走产业化之路的主张 ,澄清了作者认为当前在“档案产业化”问题上存在的几种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8.
"档案"词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华  王霞 《山西档案》2005,24(6):15-17
近期,丁海斌、王爱华两位老师撰提出“清人关前满人称档案为ξ(满,罗马译音dangse,汉译为“档子”、“当”、“挡子”、“档册”等、为方便叙述,下权以“dangse”替代)。“档子的来源是萨满教的萨满档子(刻有符号的木牌)和满族人的记事木签,后来逐渐成为满族比较通用的档案名词”,“档案一词是清人关后满汉化融合的产物。笔认同此观点。笔认为,“档子”与“档案”是义相通的一对词,探究“档”与“案”的上源,对回答档案词源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造成"弃档"的关键原因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服务方向发生了偏移,它主要为流动人员和干部工作服务,而不是为流动人员的用人单位服务。材料不全、利用的限制和管理手段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为消除"弃档"现象,必须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于其用人单位,具体的措施有:加强收集工作、放开利用权限和加快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由于公共机构依照职权在职务活动中,制作、获取并记录、保存了大量的公共信息,其中包括诸多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资料,如医疗机构保存的病患病历、各种治疗资料,金融监管机构保存的个人金融信息等,又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可以轻易地建立数百万人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系统,一旦泄露,可能给当事人的日常生活带来难以言状的痛苦,摧毁受害人的正常生活。相应的,公共档案的记录和保存形式也朝着信息化、电子化和无纸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