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始料不及的冲击步鑫生免职报道发表后,有的新闻单位曾约请一些著名的改革者发表感想。有一位企业家迟迟未予理会,他私下里对人说:“记者不可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相当一些人就此事对新闻界所持的批评态度。步鑫生免职的报道,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这是可以预见的;但它反过来冲击了报道界,恐伯是许多同行始料不及的。新闻界对此事正议论纷  相似文献   

2.
陈力丹 《新闻记者》2006,(11):29-30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9月12日对记者谈到,“媒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预测审判结果,发表评论或结论性意见”。此事在新闻界引起了波澜,发表了一些批评性评论。不同意见能够得以发表,这令人欣慰,因为言论自由得到尊重。当然,我再提出反对意见,同样体现了言论自由。读了这些评论,我感到惊讶,因为传媒对于报道庭审的新闻职业规范显然很陌生,同时,对于他们由于无知者无畏而产生的“理直气壮”,也感到悲哀。这里通过对北京两家报纸的评论,谈一下这方面国际公认的报道规则。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曾使我生了好一阵子气:某部门向新闻界宣布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并且相约在某个时间同时发表,正在各新闻单位作报道准备的时候,一位记者“脱颖而出”,抢先作了报道。这自然引起同行们的愤慨。用一些记者的话来说:“把我们都给涮了!”我虽然未参加报道,但受报社的委托,对发布新闻的单  相似文献   

4.
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上海市税务部门严肃处理“傻子瓜子”经营人年广久偷税漏税的消息,并发表短评指出:“‘傻子’不傻,而且很刁。”接着又看到上海的报纸报道“傻子”偷漏税的数目,比人民日报揭露的还要大。关于这件事,我觉得同一些报纸宣传不无一些瓜葛。所谓瓜葛,不是说新闻界的人和“傻子”有什么经济上的牵连,而是说有些报纸对  相似文献   

5.
“二传手”不可轻信林友娴近年来,以新闻界为被告的诉讼纠纷时有发生。此事可谓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国人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多已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堪忧的是新闻界的尴尬。一些新闻工作者患有“冷”、“热”不当的通病。即冷落了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热衷于跑机...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曾使我生了好一阵子气:某部门向新闻界宣布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并且相约在某个时间同时发表,正在各新闻单位作报道准备的时候,一位记者“脱颖而出”,抢先作了报道。这自然引起同行们的愤慨。用一  相似文献   

7.
1993年5月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由我撰写的稿件《南京大学师生开展“重塑理想”讨论》,报纸同时配发编者按,称“这篇报道,很有意义”。该稿刊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引发出一场广泛的讨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柯望来信”本身。许多朋友问我是如何抓住这条“活鱼”的。下面就此事作一简单介绍,同时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就教于新闻界的同行。“柯望”这个题材之所以获得成功,我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为伊消得人憔悴商品经济的大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虽不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短,是新闻界公认的写作标准之一。尽管新闻界不乏短新闻的传世之作,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既“快”又“短”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传统纸媒的“短”与“时效性”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深度报道”成为仅存的利器。在深度报道中,成就性报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性报道中,大量引用背景资料、连续堆砌各类成绩的情况十分常见,这使成就性报道成了“成绩展示榜”,极易引发读者的“阅读疲劳”。  相似文献   

9.
近来,见诸报端的新闻官司有增无减。这一方面说明了公民知法用法的进步所在,另一方面也给新闻界提出了值得反思的话题。事实上,正是由于一些记者与其“媒介人”的角色身份发生了“错位”,在报道中随意发表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倾向的观点,有时由于未能把握好“度”,对新闻报道的当事人“出言不逊”,或意见偏激,或观点不当,或者干脆牵扯到新闻事件当中,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讲话,发表了有失公允的看法,结果往往引发新闻官司。记者报道不够客观全面、评论不计后果,已经成为新闻官司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近乎“名言”的话,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此话,从新闻追求新、奇的角度讲有一点儿道理,但把新奇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却不可取。在我国新闻界,有一些人十分崇赏“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所谓名言,一味追求猎奇,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一些子虚乌有的奇人怪事。有一张报纸报道说湖南有一29岁的农民捕获一个“野人”,文中还描述野人“挑逗少女被当场捕获”。原来“野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12.
“但愿宜昌无此事”专栏是湖北省《宜昌日报》1993年7月开辟、并延续至今的一个时事新闻专栏,是该报改进时事新闻宣传的成功探索。 如何使发生在外地的新闻为本地所用,是地方报时事报道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宜昌日报》开创性地组织时事报道,充分利用新华社电讯稿中的批评稿件,把一些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新闻集纳在一起,编发在“但愿宜昌无此事”专栏中,针砭时弊,告诫人生,弘扬正气,引导舆论。这个专栏面世后,立即受到读者以及新闻界同行的一致好评,称赞它是“地方报运用新华社电稿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好形式”,“是一个十分讲究批评艺术的专栏”。  相似文献   

13.
步鑫生再度成了一名新闻人物。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到全国各大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一时间,他那卧薪尝胆的传奇经历,闯关东的凌云壮志,以及最近的莫斯科之行,成了人们争相谈论的焦点。回想起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的我,居然也抢到了一条大“活鱼”,在新闻界掀起了层层波澜,内心颇多感慨。我与步鑫生认识,是在1991年的春节。那时,免职风波已经过去三年了,社会各界对他的议论也已渐趋平静。这三年中,有关他的报道寥寥无几,人们无从得知他的情况。但是,广大读者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他,三年来,步鑫生怎么样了?带着这个疑问,也带着几分敬慕,我给步鑫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这份关切之情,并且随信附上了一份采访提纲,列出了想要了解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98年3月24日《羊城体育》一篇《“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了一场新闻官司,同时也引起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的争论。上海《新闻记者》1998年第6期贾亦凡、顾向东《“羊城疑案”谁与评说》一文提出对“客观报道”的看法;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发表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对此观点提出异议。1999年《新闻记者》开辟“客观报道讨论”专栏。而谈及客观报道,又会牵涉到新闻倾向性的问题。1998年—1999年四川《新闻界》发表数篇文章讨论“新闻倾向性”问题。读过这些文章,感觉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5.
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最近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这是在新形势下,针对新闻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制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随后,中宣部为此在中南海召开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各个新闻单位也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并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具体措施。这对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8月8日的《参考消息》刊登了台湾《联合报》的一篇有关此事的报道。报道中说:“面对日益泛滥的有偿新闻和海外舆论的挖苦嘲讽,大陆新闻界一些老报  相似文献   

16.
去年十一有二十九日,福州晚报记者顾伟因写批评报道住宅遭枪击。此事被中国记协评为一九九七年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之一,中央各新闻单位也纷纷予以重点报道。顾伟同志撰文,披露其中内幕。1997年11月29日晚.福州晚报社宿舍内两声枪响震惊了新闻界,全国众多媒体展开了一场如何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讨论。我也因采访报道“老虎视”问题而家遭枪击,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打虎”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说起“打虎”.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水游》中的勇士武松。面对武松,我自叹不如.因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小时候被同学欺负了.手臂上划出…  相似文献   

17.
读了“钱江浪花”专栏发表的文章,很感惊讶,很感兴奋:我们的省委机关报,我们的党报上有这么多好看的东西、这么精采的新闻呀! 感慨最为强烈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正面宣传报道中的“规定动作”怎样才能搞好。 “规定动作”怎么“出彩”,正面宣传、正面报道如何提高报道效果,这个问题一直是新闻界致力探索的课题。它不仅是“下面”关心的,同时也是“上面”关心的;不仅是新闻界本身关心的,而且也是新闻界以外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无论称其为报道也好、传播也好、宣传出好,都要使宣传效应最大化。从“钱江浪花”的新闻实践看,我们的正面报道、“规定动作”完全可以做好。  相似文献   

18.
《霓裳》风波扑朔变离柳系舟署名“贾平*著”的《霓裳》是通过”第一:渠道”发行的,首次印刷达1()万册。介贾氏发表RjtljJ之初,一些采访了贾平凹水人的媒介在报道此事时,均称此书“内容W俗不堪.”‘Z作手法粗糙”,“‘其创作的粗糙,而然不会出自贾平【...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的同志,深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办报条件之好、报纸发展之快,说“现在是报纸的春天!”这话说得好。但是,有的人把那些乌七八糟的小报的出现,也说成是什么“反映了文化繁荣的春天气息”,这就十分荒谬了。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趣味低级、内容荒诞不经,甚至污秽不堪的小报。这些东西的孳生、繁衍,实在是文化界的不幸,根本谈不上什么“春天气息”。春天,不属于它们。要说“气息”的话,只能是霉烂的气息! 这些街头小报,以捞钱为宗旨,以耸人听闻为手段;“效果”是危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此事现已引起有关各方的密切注意,正在着手清理中。但愿这个过程尽可能加快些。新闻界也应该为此多做些工作。  相似文献   

20.
1992年3月20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了题为《代表寄语新闻界》的消息,消息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不少代表呼吁新闻界把目光‘聚焦’于广阔而丰富的现实生活”,“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到群众关心的事情上去,把群众作为报道的主题”,“多让一些反映改革开放和火热生活的新鲜事进入版面和荧屏。”人大代表的呼吁为新闻界深入调查研究增加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