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 ,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探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其过程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整体自学 ,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的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自学初读课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1)利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弄清字音、字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给课文划分段落 ;(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古井》一文 ,拟定下列自学题 ,让学生初读课文 :1从题目中你可了解到什么 ?为什么要以古井为题…  相似文献   

2.
石英 《山东教育》2007,(10):26-26
学生在对课文初读时,由于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现实结构的矛盾,常常出现“误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在初读阶段的“误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对话,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广西南宁2007“绿城之春”全国小语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上课伊始,在析解课题《慈母情深》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深”的含义,读出“深”的情感;初读课文时,注意让学生对“龟裂”中“龟”字的读音和词义进行正音和辨义;学习“攥”字时,除了注意引导学生辨析其繁难的字形外。还让学生在手心以指书写,而后将手“攥”紧,以悟其义。  相似文献   

4.
上课伊始,经过了交流资料、初读课文、朗读感情、配乐表演等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都变得比较集中,特别是文中可爱的雪人让他们非常喜爱,在读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这时候,我顺势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5,(22):23-24
一次晨读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课文吗?”没料到一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课文开始读时觉得很有新鲜感,可是,我们早就会背课文了,你还总是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口都读干了,真没劲!”是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却不知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再细细地品读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上课,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6.
许慧  周波鸿 《山东教育》2000,(28):29-29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  一、初读课文,激发兴趣 开课伊始,初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通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我们该怎样对待地球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并在“只有一个”下加着重号,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一个 ?”“我们人类能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生活 ?”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与人类关系是何等密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  相似文献   

7.
郑百苗 《河北教育》2005,(19):19-2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将思考的问题交流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用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此引导,看似是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可因为“问域”宽泛,又缺少明确的主题,学生常常表现为,懂的早已懂了,不懂的一时又不知从何入手思考,导致思维指向不明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8.
崔皓 《学语文》2010,(5):23-23
初读.指的是对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初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发现这个环节在许多课堂上成了草草走过场的一种形式.不但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教师往往也没有很好设计,使初读完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必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初读。并切实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海底世界》是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简练而生动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景象图。根据新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这篇课文应突出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略海底世界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品尝课文的语言美。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激趣揭题,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地球仪,先让学生感知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相似文献   

10.
上课伊始,我在学生朗读课文、串讲情节之后,发现有些学生已握笔准备记录课文学习的重点——寓意。读课文——说情节——揭寓意,似乎已经成为寓言教学不变的程序。因为课文中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读很重要。让学生初读时敢于提问。学生初读一篇新课文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题目、生字新词、难句、课文内容等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2.
梁献芳 《广西教育》2007,(12B):25-25
面对文言文,教者埋怨:“内容枯燥”、“课文难懂”;学者牢骚:“上课乏味”、“学了没用”。那么如何才能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创设和谐生动的文言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梁走进古文的殿堂并畅游其间。  相似文献   

13.
今天,是学校教学展示活动日。第二节正好没有我的课,上课铃响后,我搬了一把椅子,跑到同年级三班去听课。上课的王芳老师和我教的是同学科,还是区里的名教师。以前,每当我从他们教室门口路过的时候,总能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高举的小手,通红的笑脸,每次都情不自禁地思考着: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今天,我就带着这样的好奇走进了他们的课堂。这节课,王老师先是和学生一起初读课文,再学习生字。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往往是学生感到极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可这堂课上下来,学生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枯燥。课堂上,孩子们之所以表现出意想…  相似文献   

14.
一、出示目标——明向。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本课堂学习的目标,使每位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如能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那么这个目标就是一个成功的学习导向。二、点拨学法——引路。点拨学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导引一条有益的学习之路。三、研读课文——质疑。疑问的出现往往是通过  相似文献   

15.
郑百苗 《福建教育》2005,(11A):30-32
[聚焦缘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有这样的现象: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交流问题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此引导,看似在开放中激发思考,可因为“问域”宽泛,  相似文献   

16.
一、揭题激趣 ,初读感知教学伊始 ,先播放有关狮子的录像 ,让学生欣赏 ,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然后出示课题 ,让学生读课题并根据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 ,你们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课文写了哪两只小狮子 ?”“写了两只小狮子的什么事 ?”等问题。此时 ,学生已兴趣盎然 ,教师适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 ,借助拼音反复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自读的过程中 ,圈画出生字 ,读准字音 ,然后检查读生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一遍后 ,再读课文 ,读给同桌听 ,抽学生个别读 ,互相评议、纠正。通过这一反复读的过…  相似文献   

17.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被分成“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段讲读、理解内容”“总结课文、完成作业”三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中学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四阶六步”。“四阶”是指“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读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是指“指导预习——同步教学——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课外练习”。   “引读感知阶段”即“指导预习”,是老师布置预习思考题,或提出预习要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启读生疑阶段”即“同步教学”,是指创设与新课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认知心理,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将学习的基点和重点点示出来,并注意激疑、诱疑,使学生产…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将思考的问题交流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