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世纪40年代文坛掀起“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热潮,这不仅是属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探讨,同时更凸显论争作家的思想政治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特别是1940年以后以“文艺工农兵方向”为背景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则主要体现了延安中共意识形态对国统区文艺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形式”论争和延安文学是我党在形式和实质上都进行了全面领导的文学活动,由于它们的缘起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所以“政治”成为影响其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这正折射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活动政党政治和文学交错纠结的显著特征。我党正是借由“民族形式”论争的开展和延安文学运动的发起才逐渐在文化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占领了制高点,为进一步全面消解国民党统治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政治因素”对这两项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延续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民族形式"论争因其特殊的战争背景,使得论争中文学属性淡出,更多体现为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锋。政治文化和战争因素构成了论争的核心,并最终决定了论争的进程和战时文艺民族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学术论争,即20年代初的“科玄论战”,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论争,40年代初的艺民族形式论争。它们反映了化人现代性体验的三个阶段:个体存在的自我审视阶段、社会存在的寻求定位阶段与民族存在的反思追问阶段,从而折射出中国化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6.
“民族形式”的论争,是抗日战争前期我国文艺界关于文艺问题的一次最大的论争。解放以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我们讲授这门课程,都把它列为专节,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但需考虑的,即这些评价究竟是否准确呢?从去年起,我翻阅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觉得有关这次论争的许多基本问题,譬如这次论争究竟应从何时算起,持续了多久时间,讨论了哪些主要问题,这次论争有何重大的意义和收获,等等,都仍有商榷的必要。现在把我的肤浅看法写在下面,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得到文艺界的前辈和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2):17-22
抗战时期,文艺理论问题已成为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并关系着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文艺理论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之争并介入文艺论争。在这一过程中,胡风通过积极参与论争显示出他在左翼文艺界的特殊地位和异质性,促使文艺论争跨入了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论争,因而胡风的"跨界"逸出了文学理论问题探讨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杰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0.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1.
远雁 《高教论坛》2006,(5):62-64,68
高校“两课”是德育教学的主要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和中央的精神。最近,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两课”教学的新方案。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如何开展这一模式,本文试图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希望所在、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执政主体的后备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注重发展大学生党员是优化党的执政基础等四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2月发生在成都西南的解放战事,被命名为“成都战役”不够确切,似可命名为“成都西南战役”。中央军委和二野、十八兵团指挥员准备在川西地区打一次大战,以歼灭国民党残军,但国民党军队却迅速溃逃,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此外,与成都解放相关的一些史实也有探讨,考订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宁都起义的爆发固然与"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有关,而中共自大革命时期就对起义部队进行的政治影响,中共地下组织在该部队中卓有成效的兵运工作和对起义的周密安排布署,中共中央和苏区党的指导、配合,才是起义之所以爆发和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冬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进入1941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争取胜利,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加强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太行根据地政府根据中央指示,利用和改造了农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冬学”,将政治教育渗入到根据地中,不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且起到了教育群众认清形势、增强胜利信心的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落后封闭地区改造社会传统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成功地建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植根于华北乡村社会中的“冬学”获得了新的语境,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但这一政策经历了"温和—激进—纠偏"反复调整的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反复是共产党的"政治谋略"或为了适应"革命形势"采取的。实际上土地改革反复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分布的不平衡,是土改政策反复的客观因素;中央与地方所处地区环境的不同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是土改政策反复的主观因素;统一战线与放手发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是共产党土改政策反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是党史上的两次关键的会议,从遵义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所经历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正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党已能独立自主地作出正确的政治决策.  相似文献   

18.
甘宁青民族地区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场,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与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正确制定、宣传和执行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民族政策,并针对少数民族群众、俘虏及上层爱国宗教人士等开展了多方面的民族工作,终于赢得了甘宁青各族人民的普遍拥护与支持,打垮了马氏军阀势力,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解放,为顺利进军新疆、解放整个西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出了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与此同时,中共楚雄州委组织部和楚雄州广播电视局组织制作的《七月彝山礼赞》电视系列片与彝州广大观众见面,并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因此,及时总结边疆民族地区“三个代表”教育与党员先进典型学习宣传之间的关系,对落实中央通知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是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西欧建立的由国内党组织派生的旅外基层组织,是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勤工俭学生运动、发动旅欧华人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协助国民党筹组旅法组织、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革命干部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和革命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