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这一媒介积极主动地与作者互通的一种创造性行为。然而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如形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学过程中的粗放式阅读。粗放式阅读割裂了阅读者、文本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使得文本解读脱离了文本的限定,滑向了无边的意义的纠缠。  相似文献   

2.
樊玉杰 《甘肃教育》2011,(15):67-67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阅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多重对话相互作用,能形成"对话场",而营造对话空间,能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学生与文本对话,生成个性化感悟文本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生活的缩影。阅读文本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读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在加拿大学者阿德丽安·吉尔所著的《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一书中,作者介绍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大卫·皮尔森的实验与结果。这项实验研究的是“熟练的阅读者如何阅读”。实验者希望通过观测发现:熟练的阅读者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实验团队研究了数百位熟练的阅读者,通过分析样本数据,确定了熟练的阅读者的共性——能有意识地在阅读中运用策略,让自己和文本有更多互动,产生个性化理解。实验团队总结了熟练的阅读者的共同特征,为学习阅读的学生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体验式阅读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要求唤醒阅读者的真实体验,促使学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以求阅读者更好地感悟文本内涵。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体验式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探究到文本中的深刻内涵。和教师直接灌输知识点相比,这种方法能令学生接触到文本的本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文学界对文本阅读意义的探讨历经作者聚焦和文本凸显之后,逐步转向读者中心,形成了影响日益扩大的读者中心理论。该理论区分了"理想读者"和"一般读者",揭示了阅读的"传出立场"和"审美立场",阐释了阅读的"传递模式","转化模式"和"互动模式"。它引发了一系列课程与教材的读者中心理论视角的考察与研究,召唤我们去关照文本、作者、编者与师生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效应,从而挑战编者的课材创新,促进教师的教学变革,拓展大家的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6.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阅读过程是个性化的行为过程。而阅读题设计恰恰适应了阅读者个性。利用阅读题设计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相似文献   

7.
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视觉认识书面语言符号,思考作者表达的事物和思想,进而通过对书面语言符号的译解,准确地再现作者借助于语言符号所欲提供的信息的过程。作为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过程可以分为感知和理解两个主要阶段,感知即是指对书面语言符号的识别和辩认,而理解远不止是把业已感知的语词符号的意义串连在一起这么简单,它本质上则是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之间,在文本与个人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说得严谨一点,“理解就是文本的加工和阅读者经验和预期的使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思克语,1984),它是我们实现阅读目的  相似文献   

8.
批注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法,它直入文本,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课文批注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悟、所得等简明扼要地写在文本相应的空白处,或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做相应的勾画圈点。学生的批注是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真切对话的桥梁,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英语阅读交互体验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它是在同一文本上对阅读者进行两次阅读训练,使阅读者在第二次意义建构认知时获得对知识的反思、补偿和评价,有效的为体验新语言系统积累一次性完成的阅读经验。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感悟和体验、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解。阅读是可以根据阅读者不同目的来进行调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一个文本所含的意义往往需要阅读者去挖掘,而由于每个读者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不完全相同,读者在品味文本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悟。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高中语文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时既能够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又能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  相似文献   

11.
创作主体的文本创作与阅读主体的创作阅读这两者之间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时间距离”,所以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是紧跟作者的思路、附和作者的思想,还是读者克服由于时间距离带来的消极因素,合理的完形补白,积极的进行自己的审美体验,读出自我,是摆在文本阅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阅读主体进行文本阅读时,必须努力消除“时间距离”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视野融合”是一个解释学的概念.系指文本世界(或称之为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视域)间的融合。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视野融合的过程。视野融合正是文本解读的本质。本文就是讨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野融合”的方方面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78):26-27
本文首先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阅读本质的必要性,而后从四个方面具体讨论阅读的本质:意义在阅读本质中处于中心地位;阅读的本质在于理解,而理解是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意义建构的心理认知过程;对阅读本质的考察离不开对作者和文本的考察;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文本、作者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15.
英语阅读的困境在于阅读者缺乏相关的异域文本信息。翻译行为在阅读者母语认知框架内引入新信息,扩展阅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帮助阅读者以较小努力建立与英语文本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阅读交际的目的。阅读中的直接翻译行为强调对文本交流线索的体现,是引导阅读者达到更准确阅读的重要策略。由于对相关性的强调,对异域隐喻的翻译行为将进一步减少认知努力,使阅读理解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促进一个人心智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阅读过程其实是阅读者体验、领悟文本精神内涵及作者精神世界的心理诉求过程。而建构在阅  相似文献   

17.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在课前,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互动性阅读概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理念 所谓互动性阅读,就是阅读走出以往简单追求主体(阅读者)对客体(渎物)理解、认同、接受的固有模式,借助开放型阅读活动,激起主体身上的文化“分子”与客体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互相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读解文本的阅读形式。较之常规阅读,互动性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阅读活动带来的是主客双方的变化。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  相似文献   

19.
现代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由作者、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三R关系”的整体。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作品的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创造性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重作家———文本的知性化模式,文本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升学应试的压力下,教师不敢“超本”,学生不能“越本”。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而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有着多元空间和层叠涵蕴的理解系统,是文本、作者、编者与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错互动过程,体现了多重性与复杂性。文本解读是有情境性的,在不同时域、不同境况,需要语文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意识参与,并能够在不同角色和意识之间自由切换,或是自由阅读者,或是课程理解者,或是教学设计者,或是互动解读者。语文教师有时要进入“有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充分在场;有时要进入"无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合理隐身;有时又要在“有我”与“无我”、“角色自我”与“学生自我”之间灵活切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