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Z5):91-92
武夷山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是闽族,这一民族以蛇为原始图腾崇拜对象。闽字,在古篆文中,为篆文闽=■=門(门,房屋)+■(蛇)即门里有蛇。在《说文解字》也中提到:闽,东南越,蛇种。种种证据表明早期福建武夷山区蛇类众多,当地人尊蛇为神的独特风俗。"闽"后来成为福建省的简称。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后裔来到福建境内,与当地居民组合成新的部族,称为闽越族。  相似文献   

2.
"巴"字是基于巴人的崇蛇文化而产生的.远古巴人特定的生存环境以及在多种原因影响下形成的族群文化心理,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崇蛇文化.先有巴文化,尔后有"巴"字.作为巴文化之产物同时又是巴文化之一部分的"巴"字,其构字理据与巴人的崇蛇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鲜明体现了巴人崇蛇这一族群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福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在宋元明三个朝代七百多年间,福建一直以其刻书种类、数量居全国首位。流传至今的古籍中,也以福建刻本为多。目前海内外学者研究宋元明古籍,无不研究福建刻本;出版家重刊宋元明古籍,无不以福建刻本为底本或校勘本。历史上福建刻书业高度发达的原因,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和发达的文化诸条件外,就是福建各级官吏积极倡导。今人谈及闽刻书史,往往对闽坊肆刻书和私家刻书的情况谈得较多,而对于官方刻书(以下简称闽官刻)的情况却谈得甚少,尤其是闽官刻在闽刻书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几无涉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是闽族,这一民族以蛇为原始图腾崇拜对象.闽字,在古篆文中,为篆文闽=(蠢)=(门)(门,房屋)+(0)(蛇)即门里有蛇.在《说文解字》也中提到:闽,东南越,蛇种.种种证据表明早期福建武夷山区蛇类众多,当地人尊蛇为神的独特风俗.“闽”后来成为福建省的简称.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后裔来到福建境内,与当地居民组合成新的部族,称为闽越族.越族的融入,促进着闽族的发展,闽越逐渐融为一体,勤劳智慧的闽越人创造了盛极一时的闽越文化.  相似文献   

5.
福建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春秋战国时分属越,楚,秦设闽中郡(属扬州),唐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置福建观察使,  相似文献   

6.
<正>一《新刻考订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就是《三国演义》一本版本,现在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本版本的卷一冒头题着"书林黄正甫梓行",而卷末牌记题着"闽芝城潭邑艺林黄正甫刊行",可以知道这本书是由于福建建阳的书肆黄正甫出版的。(以下简称"黄正甫本"。)卷头有  相似文献   

7.
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且已远播海外,融入了鲜明的跨文化元素,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外延。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应充分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及"福建自贸区"优势,着力开拓"互联网+闽茶文化"创新模式,注重突出生态发展,做大做强闽茶物态文化,精心打造闽茶文化节,弘扬闽茶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着重探索闽文化对福建传统武术的影响。认为福建传统武术形成特殊的拳种和流派与闽文化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孕育了福建传统武术顽强的生命力、多样的拳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深远的武术精神;多变的自然环境为福建传统武术打下了深刻的南派拳种烙印;闽文化的海洋性特色对福建传统武术的海外传播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福建协和大学在"闽学会"和"福建文化研究会"时期对福建文化研究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直至今日,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重要启示是高校应注重教师的学术研究、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训练和切实体现高校为地方的社会服务,福建协和大学这种脚踏实地的"协大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并成为今天福建师范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正7月2日,第二届"百名台湾大学生八闽行"夏令营在福建正式开营。省政协副主席、教育厅薛卫民副厅长出席开营式。7月8日,首届"心手相牵——闽台中小学生八闽文化之旅"活动在福州市钱塘小学启动。张程远副厅长出席启动仪式。7月8日-9日,云南省高峰副省长一行12人来闽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李红副省长陪同考察,并主持召开闽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  相似文献   

11.
“蛇”作为一个语言符码很少出现在诗中,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却有五首诗与“蛇”有关,它们分别是冯至《蛇》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两首),穆旦《蛇的诱惑》,郑敏《寂寞》。这五首诗均提到蛇,这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论文拟从“蛇”在神话中的意义出发,通过“蛇”在具体语境中的隐喻意味,挖掘其中的社会深意,并以此探究诗人在写诗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对蛇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民族中,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具有代表性。人们从敬畏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闽越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闽越人崇拜蛇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北海疍家人对蛇有着特殊的敬意,蛇图腾是疍家先民对自然的原始认识,疍家人从敬畏蛇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疍家人蛇崇拜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研究疍家人蛇图腾崇拜对了解疍家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原始宗教中,动物图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狩猎时代的“蛇”崇拜是图腾的最初形态,由“蛇”图腾向“龙”图腾的变迁,实际上是民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结果.“龙”的泛化,人类社会也从原始混沌状况进入有序的分工阶段,氏族首领也被作为英雄崇拜.实际上黄帝处在一个人神共处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疆域已经超出了远古部落的界限,结成联盟的形式,所形成的封建“酋邦”,已经初具了国家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闽粤赣边区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是汉民族客家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闽粤赣边区盐粮问题由来已久,粮食方面,闽西、粤东均缺粮,赣南盛产粮食。食盐方面,当时食盐由国家统销,汀食福建盐,赣南食淮盐。而潮盐优质廉价,汀、赣二州百姓,都喜食潮盐。盐制的不合理和粮食分布的不匀称的状况构成了闽粤赣边区的盐粮流通。清代闽粤赣边区食盐贸易频繁,米盐贸易成为闽粤赣经济区域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该经济区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闽北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深受"闽"族先民文化创造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乏见,人们对"闽"先民的族属究竟是不是源自"闽越","闽"之称与"闽"先民的图腾崇拜到底是不是与蛇类有直接关联,目前尚存在闽北大地上的"闽"族文化秘藏究竟可作何种解答等一系列问题往往言说纷纭。本文试就"闽"族的族源、"闽"族的文明发展程度、"闽"族的图腾崇拜和"闽"族的文化遗存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五藏山经>记载了大量的山神,学者或将其归入自然崇拜;或因山神形象多是"动物的变形"而将其归入图腾崇拜.然而,<五藏山经>中具有"虎"特征的神与一般的"山神"有明显不同,或与"帝"有密切的关系,或于神界有司职,或与居住地无密切关系,或兼而有之.因此,<五藏山经>中"虎"的文献与"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皆无直接的关系,只是"虎"图腾在后世神话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19.
神秘数“九”在《楚辞》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一是祭祖。《九歌》是一组民间祭祖乐歌,十一篇内容都与祭祖相关;二是崇天。“九天”的“九”是楚族神圣的、神秘的表现崇天观念的数字符号;三是崇日。楚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九阳”神话潜藏着楚族炽热的崇日精神。  相似文献   

20.
闽语的“卜”和“挃”都是“要”的意思,是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未见于外方言的闽语特征词。但是在各地闽语中,“卜”和“挃”不论是用字还是读音、意义或用法都有许多差异。通过对闽语的“卜”和“挃”的分析,研究认为,方言词汇的研究应着力于常用词,尤其是口语常用词。但是,常用词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取某一个词义作孤立比较,而必须从整个义位的系列并联系义素的组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才能认识单个常用词的完整含义和功能。而且,常用方言词的比较。应对内比较同区方言之间的异同,对外比较方言与古今通语的异同,如此才能准确提取归纳方言的特征词及其历史层次中的语言事实与演变规律。最后,对方言常用特征词的词源考证很重要,但必须经过音韵论证、字义分析和古籍用例引证等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