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俗话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学还要问。”古人云:“学贵有疑。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动力。”有疑才会有问,小学生爱提问题,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充满疑问的。由此,对于小学生观察日记的撰写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人们把“学习”称为“学问”。可见学习就是在“学问”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在我们的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无不从“问题”开始,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会学生重组新旧知识、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就是围绕“问题”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陕西教育》2007,(1):51-51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好问,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研究的一门学问。为了掌握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提问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我对我校一至六年级七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我认为造成学生主动提问较少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4.
学问是什么?字典上解释道:正确反映事物的系统知识.如何做“学问”?我认为,每学习一门知识,必然会遇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虚心请教别人,自己用心领会,解决问题.这样“学与问,问与学”解决了诸多问题,做成了“学问”,逐渐掌握了系统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对中学(7~9年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许慎《说解字》问世,《说》的研究层出不穷,《说》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后世学在肯定《说》功绩的同时,也对《说》内容提出了很多质疑,在“六书”理论方面聚讼尤多,如转注、假借的界定,“六书”的次第问题,多形多声问题,亦声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从“六书”的分类标准是造字方法这个观点分析,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从“六书”理论的起源,许慎对“六书”概念的公释,《说解字》的写作目的和体例三个角度,论证了“六书”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并利用这个结论,解释了“六书”理论方面有争议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报与短论     
以反映学术成果,探讨学术问题、交流学术信息为主的各种学报,无疑对学术论文十分重视,特别是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要“另眼相看”,为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繁荣作出贡献。 学术,指的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辞海》缩印本第1126页)。这就决定了学报及其论文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理论性。学报撰稿人为使自己的学术论文有理有据,在科学实践、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提笔前少不了深思熟虑,精挑细选,挥毫时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8.
一个暖洋洋的下午,我夹着课本和讲义走进教室,突然发现讲台不翼而飞。学生看出我的疑惑,忙说:“讲台坏了.送去维修了。”我一下子慌了神儿.没有讲台怎么上课?无奈,只好一手拿着讲义,一手拿着教材,走在学生中间上课。有时需要在黑板上写字时,就出现双手不够用的尴尬,时时引来学生们的讪笑。在我的慌乱中,  相似文献   

9.
南昕 《教书育人》2004,(12):16-16
那是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按要求,设计了有关课程的教案。有一位热心的教授“审查”了我的讲义,在表示满意的同时,又很语重心长地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我多次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但不少地方只有质疑,没有答案。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这不好!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你不懂答案,你是老师,就要去研究嘛。不然,怎么叫解惑?!第二是讲义中有错别字,过去是学生可以有错别字,当了老师就不允许了:特别是要板书在黑板上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训练的价值每年高考结束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景观,就是学生卖书。他们尽数卖出所有学科的教材和讲义,其时整座楼上气氛热烈,喧声震天。我不知道形容这个场面,用“壮观”好呢,还是“悲壮”更确切。尽管课本和讲义上面有他们的快乐和痛苦,有他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段成长经历,有我们教师的辛勤汗水的见证。我发呆,他们以后拿什么来回忆这段旅程?但他们不管这些,高考已经成为历史,这些曾经与他们同患难的朋友的使命也已结束,还要它做什么?每每对此,我就感慨横生,又是一届学生过去了,我今年的语文训练价值几何?滋养学生…  相似文献   

11.
崔成林 《山东教育》2001,(29):46-46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时,第一个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选题。它要求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在原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不能只是“人云亦云”,延用教师传授或教材中的问题、结论。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师范学校科技课教学中曾偶然和学生讨论起关于“物体的稳度”的问题。为了便于说明,我举了不倒翁来做例子。根据“物体的重心会落到最低点”的原理,所以不倒翁不会倾倒。学生听完都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考虑到师范生的职业特点,笔者觉得有必要对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作一下考察,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小学生问到不倒翁的问题,你如何应付?”学生回答:“解释给他们听。”我再问:“如何解释?”有学生答:“像你这样画图,然后解释。”但立刻有学生提出反对:“小学生未必懂‘重心’这个概念,也未必懂‘物体的重心会落…  相似文献   

13.
撰写教学文稿需要深稽博考。何谓“深稽博考”?《现代成语词典》解释为:“深入地稽核,广泛地考察。形容苦心钻研学问。”我们再作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深”与“博”强调治学要有深度与广度,“稽”与“考”则强调治学要严谨与准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的解释是 :(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2 )知识 ;学识。我常将学问分解成“学”和“问”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一、“教”中的“问”1 “教”中“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问”。教师通过对大纲的研究、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调查 ,将知识化为问题呈现给学生 ,将枯燥的原理、公理融入较为活泼、自然的提问中。作用在于 :①激发学生的探究潜力。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中心。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认知冲动和思维的活跃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5.
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我在译学馆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按期分散给学生,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下课时,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等到学期、学年或毕业的考试,教员认真的,学生就拼命的连夜阅读讲义,只要把考试对付过去,就永远不再去翻一翻了。要是教员通融一点,学生就先期要求教员告知他要出的题目,至少要求表示一个出题目的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全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于是他们不用功的习惯,得了一种保障了。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继续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劣根性,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所以我到校后第一次演说,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然而要打破这些习惯,止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45分钟时间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两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8.
这样的内容要不要专门进行教学?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身边的几个真实的小故事。故事一: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节内容是让学生区分“前后”“左右”。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们也兴趣盎  相似文献   

19.
一、学生能正确理解“权利”这个词吗?查阅辞书,对权利是这样解释的: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权利”是由权力和利益组合起来的,行使某种权力,得到某种利益。我个人认为上面提到的“六种情况”只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权力.学生得到了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呢?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句号”与“问号”,张梅玲教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阐述:“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把书中的句号改为问号,又要把头脑中的问号改为句号。”“问号”与“句号”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问题一解决新问题一………过程。李政道教授对“学问”也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求学问,先学问;求学答,非学问。”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