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导练”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使之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导”与“练”是并列关系。“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是教师用恰当语言或借助多种教育媒体,引导、诱导和疏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的过程。“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各种积极、主动、有效的操作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远程教学中的“导练”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赣州市红旗二校教师谢廷玉、陆凤娟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现代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全校语文学科中开展了“教学半”教改实验。“教”由教师完成,教知识,教学法;“学”由学生完成,学知识,学思维。把“教”的效果作用于“学”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已形成若干种模式。 1.“导一半,练一半”模式。老师作示范,以导为主;学生跟着练,形成技能。这种模式利于训练学生的定向思维。  相似文献   

3.
《“导学制”课堂教学模式之有效导练》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导学制”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该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导练是“五环节”之一,以“练”带学,以“练”促学,让学生在活泼有序的导练氛围中体会参与的快乐与表达的愉悦,从而感受思维的历练和实践的成功.“导练什么,怎么导练,怎样有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网络写作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把模式的研究引入到网络写作中来。“导练”教学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使之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导是练的铺垫,练是导的目的。文章从教学模式的涵义出发,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中的导练模式,在理论基础、操作程序、评价和实现条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导练模式的诸多因素,以期为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紧密的环节,突出问题情境的导入,关注学生的兴趣、品质、意志的培养;关注学生理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三导”教学模式是指“导学、导疑、导练”的一种自创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经过四年多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对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作了进一步反思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学找疑,以疑思考,以练巩固提高三者有机结合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的模式开始被逐一淘汰,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让教师和学生都从沉重的课堂负担中走出困境,我校与上海郭景阳教授合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推行实施以“导教、导学、导练”教学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教学成绩节节攀升,下面我就该课堂模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在高中英语整体教学方案中语篇“导、读、练”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要求及其特点,并结合SEFC教材中的课文对“导、读、练”模式的篇章教学环节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导读、导述和导练教学法,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导读、导述、导练模式如下:一、导读根据教育学原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应相互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能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导读,即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  相似文献   

10.
中职语文“导学式”教学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是科学的东西,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根据课堂教学科学性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抓住这个基本结构,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模式,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一、模式结构程序课前复习(即“复”)--提出问题(即“导”)——学生自学(即“学”)——学生讨论(即“论”)——教师讲解(即“讲”)——巩固知识(即“练”)。二、模式特点1.坚持“导”、“学”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张教学民主,力图克服单纯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弊端,趋向教学模式的“综合化”。2.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3.课堂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4.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了教学的情知结合,行知结合。三、模式的具体操作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1.
同桌的她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和学生的“读”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导,其途径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在处理教学时做到精讲善练。精讲就是讲出重点,不离中心;讲出难点,扫清障碍;讲出关键,深入突破。善练指教师练习角度要选择好;练习式样要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效率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湖南省炎陵县城南小学立足学校实际,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由“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全新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由此确定了“学、议、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这次课改的直接推动者,笔者简要谈谈“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与确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优化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优化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导”的优化和学生“学”的优化。这对关系处理恰当、合理,就能很好的发挥课堂40分钟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为实现此目标,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好三个关,即“导、学、练”(导:精导、巧导、趣导,学:自主地学、独立地学、动手中学、讨论中学、电教学,练:全面练、多样练、重点练)。  相似文献   

14.
重"练"行"导"是成功语文教学范例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学应该倡导"导练"范式。从"导"和"练"的内涵看,"导"和"练"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语文"教"和"学"的主要方式。语文教学中,"练"为主线,"导"为"练"服务,"导""练"有机结合,凸显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又使他们互为主客体。"导练"要有效,需避免题海战术、追新逐异、不讲科学、撒手放羊、"导"而无方等误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计“多媒体一乒乓球双语教学法”对高等体院本科乒乓球术科课进行三轮教学实验证明其效能,得出结论:“多媒体一乒乓球双语教学法”采用“初看,听说,导练,再看,讲评”教学法,同时结合“练中喊,喊中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提高学生乒乓球术科技能成绩、且较大幅度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6.
把握好教学中的“讲”与“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讲”发挥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前提,是为练服务的。只有将“讲”与“练”巧妙地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全新要求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中专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中专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练”“。导、读、练”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文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地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 ,“训”是指教师的指导、点化 ,“练”是指学生的操作、练习。“训”以“练”为目的 ,“练”以“训”为前提 ,只“训”不“练” ,其“训”就失去意义 ,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 ;只“练”不“训” ,其“练”就失去方向 ,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因此 ,为强化语言训练 ,必须坚持训与练的结合。一、以目标导学生去明确成功的课堂教学须有明确、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 ,练什么以及练要达到什么要求 ,教师给以指点、加以明确是必要的。但仅此还不够 ,否则 ,在学习目标的明确上 ,学生则会老是被…  相似文献   

19.
目前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最热门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 ,为此我摸索出“教师精讲与学生读、议、练、思相结合”的创新学习模式。该模式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导”主要表现在导趣、导读、导疑、导思、导创五个方面。一、导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兴趣的形式很多 ,可以是与教学有关的歌曲、诗歌、文学艺术作品、图片、影视片断、地方史志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知识、焦点热点话题等。如在“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我以图片导趣(多媒体出示《卢沟桥》图片 ) ,就收到明显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一、学导相长 “三导式”教学法即导思、导学、导练教学方法的简称。它所表达的意义是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思、学、练三方面及其平衡调节上;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思、学、练服务的,是思、学、练平衡调节的“枢钮”。一般说来就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