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实现武夷山“道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延伸其在文化市场的影响力。文章阐明了以品牌宣传促进文旅融合、以实践体验加深文旅融合、以广开言路完善文旅融合的武夷山“道文化”文旅融合之路,并从开发与“道文化”造型融合的文旅产品、与“道文化”纹样融合的文旅产品、与“道文化”色彩融合的文旅产品三大维度分析了“道文化”文旅产品的开发路径,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武夷山“道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四年级美术《提袋设计》的课上,学生就如何设计装饰提袋展开讨论。在欣赏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理解不同的装饰方法之后,我出示一个圆形的民间纹样:“这样具有传统特色的图案可以来装饰提袋吗?”学生异口同声:“可以!”“那么把它放在提袋的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中间!”几十张嘴巴几乎未经考虑就已脱口而出。我微  相似文献   

3.
原始彩陶的造型基本形——圆形,是以葫芦为模型,蕴含了对“生育”的膜拜,同时也闪耀着创作者审美和实用的双重智慧;原始彩陶色彩质朴而美丽,纹样由动物纹向植物纹和几何纹发展变化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立足于传统纹样是一种介于文字和图像之间、具有程式化特征的符号系统,借用“符号”与“记号”概念,厘清“符号”与“记号”在中文语境中的概念混淆和误用,探讨传统纹样的现代化再设计方向。研究发现,当传统纹样的符号功能与记号功能混淆时,容易将纹样再设计重心集中于纹样的造型变化、忽略传统纹样意涵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纹样再设计需要统筹考虑形式与意涵、从伴随文本出发再造传统纹样新的符号价值。同时,回答传统纹样这一符号系统在现代环境如何继续运转、持续保持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正>闽北茶乡武夷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当我和老伴来到享有“奇秀甲东南”之誉的武夷山时,我们的心早已伴着“大红袍”的袅袅茶香,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恣意徜徉。“来到武夷山,不漂算白来。”游览武夷山,因为导游这句极具诱惑力的话,我们首先到九曲溪漂流。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全长62.8公里,其中景区部分有9.5公里,是用于游客漂流的水道。  相似文献   

6.
~~“自助餐”式与“拓展式”作业@严丽芳$福建武夷山实验小学 @杨萍$福建武夷山实验小学  相似文献   

7.
砖雕是我国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中重要的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记载传承了我们民族大量的文化和历史史料。福建武夷山的下梅砖雕,其工艺精湛,内涵深厚。这篇文章从安徽的“徽派砖雕”、甘肃临夏的“河州砖雕”、广东的“佛山砖雕”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对武夷山人文的有关记载分析溯源武夷山下梅砖雕。  相似文献   

8.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19):90-92
好山好水配好茶,武夷山水一壶茶.武夷山除了山水秀丽,更因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是彭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彭祖长生不老,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  相似文献   

9.
朱熹一生在武夷山生活了将近五十年之久 ,发展成熟了宋代理学 ,也使武夷山因此而成为“道南理窟”、“海滨邹鲁” ,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 ,什么力量促使朱熹能长居于此 ,著书立说 ,传授生徒呢 ?本文仅就朱熹与道教 ,朱熹与武夷山的深厚渊源作一初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 SWOT 分析方法,对环武夷山景区自行车赛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目前环武夷山景区自行车赛的最大优势是武夷山“双世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劣势是赛事知名度不高,政府以及民众支持力度不高,融资渠道狭窄;面临的机遇是推动海西建设发展带来的武夷新区建立的推动作用,以及武夷山“十二·五”体育旅游发展政策的支持;面临的威胁是缺乏健全的比赛制度,其他城市同类赛事的竞争与压力,武夷山本土车队、车手缺乏竞争力。提出扩大优势,缩小劣势,把握机遇和化解威胁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上古图文”与“传世文献”之二重证据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古神话并非古人“幻想”之产物,而是先民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上古“飞碟时代”之描述。先民没有与“飞碟时代”对应的“科技观念”和“科技语言”,他们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之所作出的理解和描述,就形成了以比喻、形似、隐喻、暗示等“谜语”形式说出的上古“神话史”。所以“飞碟观念”正是破解中国上古“神话一谜语”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3.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并考论了四个方面:(J)“炎黄子孙”、“与子同袍”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基本事实;(2)汉藏语系中各语族语支在语言文化背景上存在的亲缘关系;(3)“三星堆”与“金沙”两处文化遗存所标志的古蜀文化有着深远的古羌人渊源;(4)古彝文化与古蜀文化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但同时又与这种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同样,以人为本思想也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批判吸收。我们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和实践以人为本科学思想,就必须在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科学涵义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以及西方的人本主义做出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华夷秩序"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其根基是中原王朝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明。"华夷秩序"下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本文从古代中国边界的范围入手,循着古代中国边界的特点,分析古代中国边防的性质,进而探寻古代中国边防对当代边防的启示,以期从边防视角对"华夷秩序"下古代中国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间的关系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古文字零札     
文章运用古文字考释成果对"幣文"和"璽文"进行重释,并结合传世文献对战国时代的"扞關"一地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德教”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它显示了中国文化崇尚“德治”与“仁政”的特殊禀赋,也使古代乡村治理呈现出鲜明的“以礼训人”的特点。“德教”传播了仁爱思想.推动了古代教育和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理论依据,对文献典籍和考古材料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情况进行论述,并分析苏州古城这一样本。指出,1957年平门遗址考古、2005年平四路古城墙遗址考古和2011年阊门北码头古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等与苏州历史文献记载的"苏州城墙及苏州古城春秋时建、战国时修"的结论相合,从而完成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中所说的"纸上之材料"(文献典籍)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材料)的互相印证。与此同时,对"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新考"及"苏州城最早建于汉代"等新观点的提出、是时学界的反驳及上述新观点的发展等展开分析,并在对目前三座"吴都"并峙下的苏州周边文化生态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更提出"理性下的守望与坚持"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0.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了读书人在“谋道”与“谋食”之间的“此意徘徊”,也可以说,“谋道”与“谋食”的问题贯穿于我国古代读书人历史性格形成之中,也正是在“谋道”与“谋食”的相互扭结、缠扯甚至冲突、分裂之下,我国古代读书人艰难地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