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却有着一颗真淳、锐敏之心。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使李煜在词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给后代留下了大量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就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虞美人》。  相似文献   

2.
<虞关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人生绝笔.以哀怨细腻的笔触极致描写了自然中落花、流水、明月等的变与不变、永恒与无常的规律,表达了词人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推向毁灭时,洞见了生命的无常,极尽悲楚哀伤而成为千古绝唱.李煜的人生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他性格的悲剧,其作为君主的亡国之悲只是一个外在的表达,而感伤的根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忧患品格.  相似文献   

3.
李化 《文学教育(上)》2011,(16):115-115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词中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词人过着非人的生活、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没有尽头,从而又折射出词人"幽怨凄惶"的悲凉人生。  相似文献   

4.
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历来受人推崇,被认为是写愁词的千古绝调. 从此中可略窥其抒愁风格之一斑.真是作之凄然,读之怆然.就两人前后际遇的迥异,两首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男女词人的不同情感表现来探讨二人的言愁,其愁各有千秋,深广、凄绝两由之.但基调和意蕴均一样荡人心魂,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李煜是南唐后主,也是著名的词人。《虞美人》是他人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历代词选家辑录词集的首选,因而受到种种的解读。对文本中"往事""东风""只是""朱颜""春水"诸词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人其词,领略该词所承载的人生悲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正>李煜、李清照都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虞美人》与《声声慢》两首慢词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一种让人难以承载的"愁"。李煜抒发的是一种亡国之恨、故园之思,李清照抒发的是一种丧夫之痛、身世之悲,当然也含有亡国恨。而且这种"愁"都在作品中直接表白,毫不含混。一个形象地比喻成"一江春水向东流",一  相似文献   

7.
李煜和赵佶同为亡国之君和词人,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际和某些相似的情感,但他们的词在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艺术风格上,李词真率、自然,赵词富丽、工巧;在抒情方式上,李词纯情任性,深婉奔放,赵词蕴藉雅致,冲淡平和;在意境创造方面,李词清新明丽,疏朗开阔,赵词琐细绵密,凝涩幽晦;在亡国的致命打击下,李词是沉痛中的升华,赵词是凄惨后的销魂。所以李煜被称为"词中之帝",而赵佶只是个爱做词的帝王。  相似文献   

8.
南唐后主李煜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词人,他的词作虽历经千载却依然广为流传,并一直深受后人的喜爱。他的词中最为大家所称赏的是其历经亡国之痛后饱含深情的思国念家之作。然而,后人对他的感情词却关注不够,本文从亲情、爱情、思念故国之情这三个方面的词入手解析后主的情感世界,力求贴近李后主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郑晓芳 《现代语文》2006,(11):21-22
在李煜的一生中,有作为南唐国主享尽荣华富贵的豪奢经历,也有沦为亡国之君备受屈辱痛苦的悲惨遭遇。这种不同生活景象的变化为词人提供了丰厚的生活情感;同时李煜具备了词人必备的条件:细腻易感的心灵、赤子的纯真感情。上述内外因的结合使其词作带上了真挚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直觉体认,于不自觉中显示了作心灵中深隐的本质。李煜词根据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多表现宴乐欢娱的词,中期多表现离愁别恨的词和后期多反映囚徒生活的词。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也是他词情与生命逐渐融合的过程:由生活之恋到命运之愁,并最终将词情与生命融为一体,谱写出一曲曲哀哀欲绝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10.
漫话手足诗     
李煜的《虞美人》以其春花秋月般的优美词句和亡国的悲怆哀伤之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总是让人们玩味不已,而词中的“朱颜”究竟何指.向来说法不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选入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借这首词抒发了亡国之恨,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这首词的上阕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老师通常会这样解读:句中的"东风"一词可以理解为"春风",句中的"又"说明时光飞逝,归宋又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天来了,词人借季节的变化感叹人的生  相似文献   

12.
周密南宋时期对清美韵度有着审美偏嗜,斯时词作清风美雨扑面,作品呈露出词人南宋时期萧散幽远的清妙人生.词在南宋时期周密人生中起着清玩的作用,与其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一道建构起词人清美武的审美人生.词人欲在审美境界中实现生命的超越之姿,消解"士无以仕"的儒者之痛.  相似文献   

13.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14.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15.
丁雪艳 《现代语文》2009,(11):156-157
宋末词人蒋捷的《虞美人&#183;听雨&#183;少年听雨歌楼上》可谓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台湾当代诗人、散文与此词关系密切、余光中的游子之痛与客舟中的蒋捷思恋古国中的之情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6.
李康君 《教师》2010,(17):123-123
《虞美人》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后,抒发了他被囚禁于汴京时的“故国之思”。其中既有他为失去荣华富贵而流溢的哀叹,也有他因纵情声色以至山河破碎、羁押他乡的悔恨,情调忧伤、消沉。在作品赏析过程中,了解李煜懦弱的性情特点,对把握作品中的抒情意象和主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多才多艺,在各个领域均有造诣的李煜,抒情毫无遮掩矫饰,毫不矫揉造作,虽阅世甚浅,但不失纯真放任。本文就《虞美人》谈谈李煜的真情。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典诗文中,我们通过品读那些匠心独运的比喻句,可以领略古人笔下的种种别样风情:吴均的《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运用比喻修辞展示了一副空灵雪景图;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比喻使亡国之君的哀怨具体可感;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则借比喻抒发了其旷达放逸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徐玲 《华章》2011,(17)
李煜,五代词人,南唐国君,他独特的身份与经历决定了其词的创作风格.他后期词中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意识,而不再是香软缠绵的闺中情语,使"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词风至此走向文雅.  相似文献   

20.
李煜后期词主要指降宋后所作之词,李煜以其切身感受表现亡国之悲、被俘之痛,其词以悲字为铺垫,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质,词作的格调和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得意蕴深远而悲壮凄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