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是美女、才女,令人羡慕的知识女性,这些肤浅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围绕在她身边的三个男人: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自古才子配佳人,三大才子簇拥的林徽因会是何等佳人?读过刘炎生写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发现,林徽因乃是内圣外王一君子。林徽因出生于书宦之家,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可能是她优越于当时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唯一优势。人生而平等,但机会却千差万别,林徽因的良好环境并没有使她成为才女,相反,尴尬的家庭身份留给她的是"永久的创伤"。林徽因的母亲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第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林徽因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属于她的"太太客厅"。随着林徽因曾经佚失的作品逐渐问世,她的一些反映"窗外"生活的诗歌正逐渐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4.
"出走"在20世纪的中国是十分流行的现象,见于各现代文学小说和戏剧中。"出走"的说法是一个舶来品,源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戏剧中也存在着"出走"现象,这种出走现象通常被称为"私奔"。私奔与出走,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不同的话语与结局。  相似文献   

5.
《兔子,跑吧》中描述了兔子的三次出走经历,兔子最初的出走是为了安放他对"家"的恐惧,但最后一次出走却使这种恐惧无处可放。兔子的每一次出走都是在试图安放这种恐惧,但出走的初衷随着出走的深入变得不再可能,兔子的出走成了一种荒诞。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曲吟唱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风俗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哀乐,文本中或明或暗地浮动着"出走"意象线索,展现了生命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出走"。出走者空间位置的转移,生命形态的消逝,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等文化层面的反叛和突破以及最后的"出走"结局,无一不影射出必然的悲剧导向。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熠洺 《老年教育》2015,(3):14-15
"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幸福,便是终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流泪,先湿我心……"如果将这样的一些句子安在张爱玲、林徽因身上,真正的"张爱玲迷"或"林徽因粉"们,一定会气得半死。这些在网络世界里已泛滥成灾,被标注为"张爱玲经典语录""林徽因经典句子"之类  相似文献   

9.
黄斐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0):73-77
林徽因作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与文学家,所出之译文寥寥无几。近来,因辽教版林徽因所译《夜莺与玫瑰》为伪书一事令其翻译之作备受关注。然而,译者所译作品深受对策论的影响,其标准不同而所译策略自然各异。林徽因所推崇"诚实"之准绳,为区别辽教版与四川出版社的两译提供了较为可靠之依据。  相似文献   

10.
"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拉"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嬗变的轨迹,包括三个阶段,即以"出走"为终点的田亚梅;"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陈白露与子君;"出走"后实现了自我解放而超越娜拉的梅行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以三维世界结构来对《相似形》中的主人公松山明子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松山厌恶自己女儿,厌恶母亲角色的原因,进而分析她如何在男权社会下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颠覆,最终丧失理想之我,异化自我,以自身的不幸来传达出需要重建当代女性精神家园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个性意识、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其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寒夜》中女主人公曾树生的离家出走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通过对家庭内部矛盾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个人性格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探究、剖析她充满矛盾的心路历程,并由此对现代女性解放之路的探询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双性同体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文化中,作为一种女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最早是由伍尔夫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界的强烈反响。《到灯塔去》是英国杰出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莉丽是该作品中一个很重要角色,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十年期间莉丽完成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意识的变化,塑造了这位有独特性格双性同体的女画家,表达了其对男女两性和谐合作理想状态的憧憬,为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特定的童年生活,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执着又敏感、细腻、柔弱的性格。这一性格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学创作风格。其敏感、细腻使她的作品具有沉郁、悲凉、寂寞的风格;其女子雄风又使她的作品具有雄浑刚健的风格;她的执着倔强使她不随俗、不从众、不拜倒在大家、名家脚下,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摸索并创造出独特的小说样式,成为与众不同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女作家。倔强和敏感这两个性格的主导因素,指挥着、统制着她的作品,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导致其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彩和小说模式的创新,也决定了作家归向悲剧的人生终点。  相似文献   

17.
曾树生是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寒夜》中所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寒夜》问世以来,主人公曾树生倍受争议,同情者有之,责难者有之。文章认为曾树生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时代女性,她离家出走并不是由于追求享受,而是由于长期缺乏爱的滋养和家的温暖,缺乏生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20.
脂批所谓运用了“拆字法”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但直至今日,有关王熙凤评语和结局的这七个字仍是聚讼纷纭的疑案。其实,这句话概括了凤姐在贾府中境遇不同的三个阶段:顺从人心、奠定基础的第一阶段,大权在握、威重令行的第二阶段,时非势败、终被休弃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