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纪念周恩来同志百年诞辰前夕,舟山市档案馆接到舟山社科研究所所长王中同志一个电话.说他于1946年在重庆读书时,曾以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学生代表的身份随同吴有训、李旭日、马寅初等社会名流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五"学生运动大游行,时值周恩来同志抵重庆参加旧政协会议.  相似文献   

2.
皖南事变后,重庆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逮捕进步爱国人士的事情不断发生。在安排邹韬奋同志化名离开重庆后,周恩来同志又要我离渝,去海外从事宣传工作。我1941年8月离开重庆,由公路经桂林,转乘飞机到香港。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达到钳制舆论的目的,千方百计破坏《新华日报》的正常出版,严格控制纸张供应,就是他们采取的一种卑劣手段。周恩来同志指示,自己开办纸厂,解决报社用纸。1940年3月,新华日报社派遣苏芸、王邦藻、谢世荣3人,以商人身份下乡  相似文献   

4.
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人民敬爱的好总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从2008年3月1日起播出了30集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庆》,真实再现了周恩来1938年底至1946年5月在重庆南方局将近9年的战斗生涯。这是周恩来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周恩来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促蒋抗日的谈判,领导南方局、国统区和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军队工作、统战工作及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该片充分展示了周恩来过人的智慧、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丰富的个人情感和人格魅力,表现了周恩来在政治斗争中的原则性、坚韧性和灵活性,以及对战友、对青年、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父母的亲情。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之所以尤为重要,是由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所决定的。一个报界老人曾回忆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时期在重庆,一位女记者访问周恩来同志。她拿出笔记本,把预先写好的问题提出来,周恩来同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要记者陆诒去采访“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于右任。陆诒说:他不会谈什么国内政治的.周恩来同志说;就不要他谈国内政治,可以请他谈谈办报的往事让我们学习学习也好.果然,那次于右任把他在辛亥革命前夜如何办  相似文献   

7.
抗中战争时期,有一次《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到重庆曾家岩五十号找周恩来同志。陆诒说:“最近时局沉闷,新闻很少。报上的新闻报道,读者也不愿看。”周恩来同志说:“这是因为你们没有深入群众,不了解读者要求的缘故。我建议你们除了必要地采访上层活动以外,还要眼睛向下,访问群众。譬如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经常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新华日报社、生活书店等革命宣传、出版机构遭到迫害。我党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领导建立了第二、三线出版机构的工作。 1945年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奉周恩来之命,来到重庆家院坝16号国防动力酒精厂总管理处,为创办第三线出版社事宜,商于  相似文献   

9.
有人提出怎样才能让"过头话"远离媒体?对这个问题,我想以邓颖超同志一次审稿做法说点看法. 1976年底,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前夕,<人民日报>将3篇悼念文章送邓颖超同志审阅.邓颖超同志要求对原稿中某些不实之处加以修改.她指出3篇送审稿中的几个不实之处包括:一、讲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李少石(廖仲恺之女廖梦醒的丈夫,引者注)被国民党特务谋杀,事实早已查清,那属意外事故,不是谋杀;二、讲1938年长沙大火,是国民党企图谋害周恩来,事实是国民党对日军进攻采取焦土政策,"谋害"之说是夸大;三、讲在(重庆)红岩村时,周恩来、邓颖超经常和战士们一起浇水、种菜、浇粪,实际上只是偶尔为之,不是"经常";四、讲周恩来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和毛主席"寸步不离",也起码是不科学,因为当时两人各有各的活动,不可能"寸步不离".(根据<新民晚报>2004年2月26日报道,作者:范敬宜)  相似文献   

10.
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南京是周恩来同志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梅园新村留下了周恩来同志的光辉业绩,南京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九年冬天,周恩来同志听到一位原来在重庆商务日报工作的同志从香港来到北京时,他回想起了重庆商务日报当年的情景,很高兴地说:“重庆商务日报这段工作做得很不错。一九四一年我党在重庆还是比较孤立,只有文化教育界人士敢于接近我们。商务日报动员工商界反对四大家族,工商界开始靠近我们,扩大了我党的统一战线。”根据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同读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党报党刊的优良传统。保持这种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热忱地、认真地处理读者来信。恽代英、肖楚女同志主编的中国青年和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新华日报,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前些时,从两位老同志那里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亲自回答一封读者来信的事迹,使我们深受教育。一九三八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的最初几个月里。重庆北碚通俗教育馆的工作人员罗宗典(当时三十七岁),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够理解,渴望求得解答。他想到了新华日报,便给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中,采访当然是日常的业务活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采访过的人和事,有如过眼云烟,不留痕迹,至今还能记起的已经为数不多了。而1941年在重庆对周恩来同志的一次访问,则是我毕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周恩来同志亲切的关怀指导下,形成了优良的报风。勤业、勤学、勤交友,就是其中的一种。“三勤”的核心是勤业。报社的工作人员勤于采访,勤于编辑,勤于写作,勤于本岗位的业务,是办好报纸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早已为当年老一代新华报人的业绩所证实。南京解放后,《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由原在重庆《新华日报》担任领导职务的石西民同志任社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本刊特约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欣同志撰写此文,以表达我们新闻界对周总理的怀念。因原文较长,本刊将分期刊出。周恩来︽致大公报书︾发表前后———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上)穆欣周恩来同志出生于1898年3月5日,今年是...  相似文献   

16.
当新闻线索贫乏时有些记者、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伤脑筋。对此,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曾有过一针见血的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向周恩来同志请教为何新闻线索贫乏,写不出为广大读者欢迎的稿子时,周恩来同志说:“当你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什么”,并具体点拨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常同我们接触吗?可以同他们细致谈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写一点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  相似文献   

17.
在河南新5军分区一个干休所里,我们有幸见到了当年《新华日报》的老报童邱俊川,听他讲起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卖报的岁月……A1942年3月,邱俊川才14岁。听说在重庆做贩米生意的表叔文荣章,为他在《新华日报》找到一份差事,邱俊川特地从武隆县乡下来到重庆。那时,听家里人说,在《新华日报》工作就是为共产党工作,就是为穷人工作,并且是在周恩来副主席身边工作,是很令乡下人羡慕的事,邱俊川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迫不及待地来到嘉陵江口米站来找表叔。表叔安顿他住下之后,即刻去和那个为邱俊川介绍工作的“同志”联系,过后才知,这…  相似文献   

18.
名人与题目     
周恩来的非凡手笔1946年,当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时,4月16日、17日,重庆和上海的《大公报》,先后登了一篇题为《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论,为国民党张目。周恩来同志立即责成重庆《新华日报》起草一篇社论,并对草稿作了大量修改。原稿题为《驳大公报》,他圈去了这个题,挥笔写下针锋相对的8个大字:《可耻的大公报社论》。这篇社论在18日发表,有力驳斥了《大公报》的污蔑和攻击。  相似文献   

19.
马红 《档案天地》2012,(12):37-42
王安娜,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并不太熟悉的名字,但是她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曾在武汉、重庆、香港、西安和延安工作和生活,同中国人民战斗在一起,并结识了周恩来、朱德、宋庆龄、叶剑英、邓颖超、贺龙、李克农等同志。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0世纪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而作崔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是我们党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周恩来,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作为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