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与养是德育的一体两面,教价值是德育本质的规定;养则是化价值为德性之必需,养的生成是“上乘”之教的结果。教与养在教育中有各自的价值、功能和限度,“好”的德育应该发挥他们的相互作用,以促进学生德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使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导”。因此,德育必须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达成德育的目标。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德治”必须“德教”,可是德教在学校方面存在着德育管理、德育低效率等一些重要矛盾和问题,因此,应以系统观点为指导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三个方面来解决德教中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德育理论,对德育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德育就是教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德育的根本任务,并从多角度阐述了教学生做什么样的“真人”。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以培养圣贤为主要目的的德育目标,以教事与教理为德育内容,以“存天理,灭人欲”德育实现的途径,以知行合一、说服教育、循序渐进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等方式的德育方法。朱熹的德育思想当中不乏一些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如单纯从道德教育的层面上来讲,其对当代高校的德育仍具有一定启示。当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勇于借鉴朱熹德育思想中的精华来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养教结合”是新时期推动我国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的题中之义。要实现“养教结合”模式的长足发展,需明晰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结合的适切逻辑,即老年人养老需求层次发展的内生性逻辑、国家层面倡导的政策逻辑、国内外丰富经验的实践逻辑。同时,为推动“养教结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着力破解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缺位错位、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实践探索尚不成熟等问题。为此,可通过统筹兼顾,提升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量与质;创新升级,加快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日趋完善,推进“养教结合”模式具体实践等方式,实现我国“养教结合”模式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的修身教育方面,道家以“真人”为目标,提出了“抱朴守真”、“柔弱不争”、崇俭寡欲的修身原则,倡导了“行不言之教”与“以养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虚守静”和“绝圣弃智”的修身之道。这些主张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成分,对我国修身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牧川 《福建教育》2022,(15):23-24
<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质量教育发展要依靠高质量课堂的建设,高质量课堂的建设要回归课堂育人的基础性与本源性生命价值——课堂要“养”人、要“养”“生”、要养化人心性命,可谓之“养学”课堂。“养学”课堂者,是以融合现代性教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生命思维意蕴为文化底蕴,以调节个体生命与内外部环境有机互动以发挥课堂生态整体生命功能为背景,以兴发学生生命主体性与内生力为价值指向,以以“教”养“学”、“教”“学”互养为课堂境界的课堂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课堂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9.
面对家庭德育“教不得法”、社区德育“鱼龙混杂”、学校德育“一位独撑”的严峻现实,上海市开元学校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把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区,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德治”必须“德教”,可是德教在学校方面存在着德育管理、德育低效率等一些重要矛盾和问题,因此,应以系统观点为指导,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三个方面来解决德教中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2010,(10):F0004-F0004
北京市第二中学确立以“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为育人指导思想,通过打造德育团队、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高远志向、高尚人格、高雅情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传播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难题,为此应正视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树立开放型的德育观念;摆脱虚拟与现实的困惑,建立虚拟与现实统一的“德育场”;厘清大学生与新媒体的主客体关系,构建高校德育的自教自律模式。  相似文献   

13.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南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在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指引下,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积极探索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打造“尚真”德育品牌,引导教师“养真德”“育真人”,鼓励学生“研真学”“寻真理”,扎实创新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实践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5.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中学德育研究会在通县四中召开“教学生学会做人”现场研讨会北京市中学德育研究会5月16日在通县四中召开了“教学生学会做人”现场研讨会。来自本市各区县的德育工作者和全国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7...  相似文献   

18.
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认识模糊 ,并与行为表现脱节 ,道德内化存在“逆反心理”。改进中学德育要突出实效性 ,在内容上立足于“实”,在方法上取向于“活”,在过程中寓教于“情”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德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克服德育教与管“两分离”“两张皮”的倾向;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量化测评机制,克服高校德育管理的随意性和简单化倾向;树立大德育观,构筑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克服高校德育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的倾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德育途径,克服高校德育管理手段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对德育之需要、以及德育的社会功能与意义入手,分析了社会“尚德”和“重教化”的原由;阐释了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位置和作用;论述了现时加强德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