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这叫陈述句语序.如果将谓语的全部或一部分放在主语之前,这种语序叫作倒装语序.英语中有很多倒装结构,如:宾语前置、表语前置等,有些属固定的语法结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直接引语位于句首时所引起的倒装结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名词能够与动词组合构成N+V状中短语,其性质是动词性的,在句中能作谓语、定语、主语和宾语。N+V状中短语在作谓语时,其中的名词性状语N从语义指向上看,有时指向谓语动词V,有时指向结构中的其他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现象,而使动和意动用法尤其普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在古汉语里,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或非动词充当及物动词,那么  相似文献   

4.
汉、英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在谓语的使用上更为突出。汉语的谓语可以单独由动词、形容词、名词、介词等构成。相比之下,英语谓语只有动词性谓语,因此在汉译英时由于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难免会出现谓语负迁移现象,即以汉语语言结构转译成英语。分析汉、英谓语各自的特点,简述由此产生的谓语负迁移现象,并结合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探讨了避免汉译英谓语负迁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判断句: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辞海·语言分册)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这种“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王力·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6.
对“一杯”、“一次”这样的量词短语用在动词后面时的定位,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将它们处理成宾语,有的将它们处理成补语。对这种“动+量词(数量)短语”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名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言中语序有一定的差异,各具特点。以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可以发现,英语语序灵活,常常会出现倒装的语序来加强语气、突出重点或平衡结构;而汉语中使用倒装语序的情况较少。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常常会变换原文的语序,将倒装变换为自然语序。廖美珍教授使用了倒装语序转换为自然语序以及同序转换等翻译技巧,使得《在亚当之前》这部译作不仅忠实了原文风格,而且流畅、地道,便于汉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英语句子里如出现两个以上的动词,通常需要用不定式记号to来分开。以表示“to 动词”为动词的非谓语形式。例如:He hopes to go there soon。可是在某些句子中即使出现两个以上的动词用to与不用to,意义并无出入。例如:What I can do is repair the machine.动词非谓语形式省略to的用法在语法上叫做“不带to的不定式”(The Infinitive without“to”或The Bare Infinitive)。本文主要是列举不带不定式记号to的大量用例,借以探讨它们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9.
汉 语和英语的定语表示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如汉英的定语都可以由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介词结构 (介词短语 )担任。然而 ,这两种语言的定语表示法也存在着各种差别。在汉语中 ,动词可以直接用作定语 ,而在英语中 ,动词不能直接用作定语 ,需将其变成非谓语形式 :即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的形式 ,才能用来作定语。本文拟就汉英定语表示法作一比较 ,并对汉语定语的英译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一、名词作定语 :汉英都可以用名词作定语。一般都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前。汉语的名词作定语时 ,一般在其后加“的”字。而英语的名词作定语 ,一般要用…  相似文献   

10.
英语是一种综合—分析型语言,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这两种语言形态的不同,将导致其句子的各主要成分在词序上出现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本文将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作一个比较分析,以期对英汉翻译起到一点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中都存在一种人称代词宾语置于重叠动词之间的动宾结构形式VOV,以《词话》为最多,这说明VOV式的兴盛期在《词话》的成书时期。VOV有两种变式:一是VOV儿式。因为动词重叠后儿化形式不能带宾语,所以“儿”只能附着在VOV后,且表示轻松悠闲的意味。二是VO—V式。其中的“一”和后一个V是“同义”,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词话》中也有VVO式,而在《水浒传》中却没有,在《红楼梦》中则较多。这表明16世纪中叶是北方话人称代词宾语语序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2.
二、在省略宾语上的问题。 有时见学生这样造句,写道:“When you have fi—nished using my dictionary,pleaseeturn to me。”“return”是及物动词,它后面应该有宾语,这里显然掉了“it”。 出现这种忽略宾语的现象,原因多半是以下几点所造成的: 1、受汉语里略去宾语的影响。 由于在汉语里上下文清楚时,通常省略宾语,汉语里人们就常说:“你用完了我的钢笔就还我。”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的英汉互译余炳毛张玉如“把”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介词,其主要作用是要突出、强调它所引出的词语。“把”字句就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这个特殊介词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英语中没有与“把”相当的词,而且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句型。在语言实际运...  相似文献   

14.
有的刊物的论文摘要中甚至编辑朋友撰写的文稿的摘要中常出现与如下类似的语句。例1摘要……。提出了不仅要提高空燃比,而且要增大供油提前角。……谓语动词“提出(了)”所要求的名词性宾语没有出现,应予补出。原句应改为:提出了不仅要提高空燃比,而且要增大供油提前角的观点。例1摘要探讨审稿、退稿、修稿过程中编辑工作的人性化问题。提出了编辑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编辑必须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尊重作者、关爱作者,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稿源,以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这里,谓语动词“提出(了)”之后跟了相当于主谓词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能”、”可”、“欲”、“敢”等词的用法,对《左传》一书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这些词被人们认为是助动词,其语法功能是帮助动词的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基本属性;因为是表示“能愿”的动词,它们还必然地、经常地以动词或动宾词组作宾语,这是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动词— ing形式能在句中起广泛的句法作用 ,如与助动词搭配起谓语作用 ,与其它动词搭配起宾语作用 ,在非限定结构中起状语的作用等。本文在简述了— ing形式的句法功能后 ,着重阐述了其功能特征 ,并就介词后所接— ing形式的句法功能进行了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17.
从词汇学角度看,汉英"马"字在词性上都可以做名词和形容词,但英语中的"马"字还可做动词。在词义上,汉语"马"字不如英语的"马"字丰富。在语法特征上,两者都可做定语、主语和宾语,但英语中的"马"字还可做谓语。在构词上,汉语"马"字的要求比英语"马"字灵活,因而汉语中带"马"字的成语较英语为多。  相似文献   

18.
再说语序     
所有的语法学者都一致承认,在汉语里边,语序,或者说词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法手段.黄伯荣、廖序东(1983)在他们主编的那本十分流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中这样写道:“语法方面:(1)现代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语形变化极少;词序和虚词十分重要,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如何理解语序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仍然还有几句话要说.马学良(1985)在谈到语序的作用时说:比如,“官教兵”与“兵教官”,“兵”和“官”哪个做主语,哪个做谓语,完全靠位置来确定.位置不同,关系就不一样.(见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越元任在他著名的《汉语口语语法》中谈到配置要素时有这样的话:在近代汉语里,节律和语音改变的作用不太重要,次序和选择在语法安排上起主要作用.选择,我们前面已经谈了;次序,例如“狗咬人,人咬狗,尽人皆知,不用多说.”(见赵元任著,吕淑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相似文献   

19.
“被”“把”同现句与“被”字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把”同现句是汉语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句式,把它与“被”字句比较更有必要。从主语的定指性、全句施事受事的位置、谓语动词的性质、“被”的可替换性、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位置、全句宜用的人称主语的感情意义、相关句式的转换及移位等方面探讨两种句式的内在联系,从产生的时代、谓语动词带补语的情况及所加状语的最少数量、“被”是否引进施事等方面探讨两种句式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弄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倡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有少数同志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笼统地指责先富起来的人是“为富不仁”,似乎富了就没有道德。为了澄清这种错误认识,本文拟对“为富不仁”作一点考察和分析。“为富不仁”一语,最早见之于《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仁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为富不仁”是说只要存心求利,就不可能为別人着想,使别人受益。反过来,为别人着想,使别人受益,讲求仁义,那就不能为富、谋利。后来人们用此语形容富人刻薄成性,唯利是图,不讲道德。不过,从中国古代伦理史来考察,却要复杂得多。“为富不仁”实际上是儒家封建道德的基本思想。仁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