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磊 《当代体育科技》2020,(7):169-169,171
人们最初对体育的概念就是,伴随在生产、生活和军事活动过程中,对于身体发育与体能提高生产的作用而出现的。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体育的定义有所改变,简单来说体育等于育体,从根本上来讲体育和育体的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对于有关教育的问题十分重视,小学教育是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小学生的文化课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都应该重点关注。对于体育教育来讲,阳光体育教育不仅符合我国的国策,而且还符合当代小学生的需求。所以,阳光体育课堂的构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体适能”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体育界提出,并被引入到美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由美国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制定的《体适能纲目》被作为美国编制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参考依据。该纲目以“HELP”(“帮助”)为基本理念,由“健康”、“每个学生”、“终身”、“个体”四个关键词组成。对这四个关键词进行研究,将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关于学生的体适能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前,幼儿的身体素质水平尤其是体适能水平的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从幼儿体适能的相关概念及幼儿体质的测试方法入手,简述了心肺功能、力量、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不同身体素质训练对幼儿生长发育和体适能所起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影响幼儿体适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就幼儿体育教育观念、幼儿园配套体育设施、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等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公众对幼儿体适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明确提高幼儿体适能的方式和方法,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体能也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指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学生身体健康就必须以良好的体能为基础,只有保持好体能,才能精力更充沛,学习更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身体更健康.1.2体能与体质、身体素质的区别体能与体质、身体素质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体质是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体育课的线下实体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之挑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学新常态。针对“疫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的双重背景和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某高校省级精品培育项目《健康体适能》课程为例,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综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结合该课程“以体育德、以体益智、以体强体、以体健美、以体促劳”的培养目标,探索疫后高校《健康体适能》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并在体适能实践教学中提出有效实施策略,以期为疫后高校相关体育课程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助力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的开发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重心从"提高体力"转向"增加身体活动"、确立"HELP"健身教育理念以及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类型的多样化等,推动美国学校健康体适能教育实践的发展.我国应重视学生健康体适能培养的教育实证研究,增加体育教学的运动学习时间.  相似文献   

7.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为体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适当对学生采取体适能训练,有助于初中生体形的塑造和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重点对体适能训练内容做出介绍,论述体适能训练方法的应用,探讨其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希望为体育教育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要想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把体育课改不断推向深入,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真正健康的人,就必须做到“育体”和“育心”和谐并举,要“育体”更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往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是今后体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我们对于“育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清醒的认识。经过四年的大胆实践,我们认为:在体育课中尝试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科学、安全、可行、更是有效的。心理拓展训练是架设“育体”到“育心”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台湾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我国台湾省颁布了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是由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合并而成的。现简介如下: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国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国民。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国民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能,才能担当新时代的任务,所以健康应该是一切的基石。《课程标准》还引用了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和舞蹈学会对健康所提出的整体概念,即健康是由五个成分的安适状态所构成的:(1)身体适能:包括了解身体发展、身体照顾、发展积极的身体活动态度与…  相似文献   

10.
将课程思政的教育优化路径贯彻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促使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向与要求,把身体素质培育和思政“五育并举”协同构筑。运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分析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体育课程思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课程思政可分3个阶段:萌芽期(2015年以前)、起步和发展初期(2016~2019年)和全面发展期(2021年以后);高产学者群尚未形成,学者间和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研究机构主要为高校的体育类二级学院;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有体育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体育教学、立德树人5个主题方向;研究内容受政策导向明显;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对策研究较多,基础理论研究还未成熟。在国内“宜融则融”与“能融则融”工作思路指引下,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将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将来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仍占主流,新内容、新思路与新形式是研究重点,应重视体教融合的推动力,应用多角度和多方法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军事院校作为新世纪高素质国防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培养学员具有“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整体能力。体育教育活动是军事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又要以适应高技术战争对军人体质的要求为出发点。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员的体质,提高学员的体能水平,使学员具有强健的体魄,又要培养学员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学的“双育”实验表明,通过“育体”和“育心”相结合的体育教学,不仅使学员掌握了体育的…  相似文献   

12.
张国华  陈浩 《体育科技》2011,32(3):120-123
大学体育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体育一直缺乏科学适用的、贯穿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的体育理论。体适能作为区别于体质、体能和健康的运动健身新理论,对大学体育具有极好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是健康理念和体育实践完美的结合;(2)对大学生群体的针对性强;(3)能从理论到实践指导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4)教学评价的可测性和量化性。  相似文献   

13.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应转变的几个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一)应转变只注重“技术传授”,忽视“教育功能”的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体育教育中的“术”,而忽视“育”在身体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把能直接发挥体育教育功能、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体育课,降低到单纯的运动技术教育上去,好象体育课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操,出出汗。学校体育的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们对体育教育的偏见和鄙薄。学校体育的“育人”、“育心”、“育体”被忽视了,于是学校体育就仅剩下一个“术”字,只好挤在其它功课的夹缝中求生存了。教育家张伯苓说过:“最重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其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应不至发生流弊。”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相似文献   

14.
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实验为主要方法以我国高校的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用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模式对提高大学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有积极影响;美国健康体适能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健康体适能教学模式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它把科学健身的理论与方法融为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加喜爱体育课;美国健康体适能教学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此提出相应的时策,以期为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熊文 《体育科研》2023,(5):1-12
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先后提出每节体育课(所有)学生平均心率要达到140~160次/min的强度要求,有关文献随之提出诸多“依据”,然其并未平息理论和实践中的疑虑。基于此,对这些依据予以剖析和辨明,并对体育课运动强度的运用、标准研制等议题予以反思。其中的问题也表明,当下理论和实践中对运动强度这一运动训练学核心概念的认识还存在缺失和误区,故有关探讨、论点也是对运动强度及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认为:相关依据存在引用不当(如片面引用、更改原文)、推算错误、出处不明、研究设计有误,及逻辑、学理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指向相关强度的取值及特定“中高强度”的价值、作用,涉及运动的适宜心率强度、国内外体育课的心率要求、特定“中高强度”对身心健康(含体能或身体素质)发展及核心素养形成的作用等主题,包括在实证或引证中误将特定“中高强度”(含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多项体能或身体素质发展的要素。提出:(1)需明确(中高)心率强度在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心率强度属于内部-生理强度,区别于外部-专项化强度,并非外在体技能发展的因果性要素或直接-敏感指标;中高强度主要指向心肺耐力(或心...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在2021年6月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别强调“在基本运动技能的锻炼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因此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特别重要,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开展体能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使学生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体育课程动作教育模式、多种活动模式、户外冒险活动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知识观念模式、体适能教育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学习结果模式8种课程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得出给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若干启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应旗帜鲜明;借鉴美国经验,构筑多样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汲取美国各课程模式精髓,丰富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校体育》2023,(12):77-79
<正>研讨背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和正常教学。”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是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积极方式,使每一个青少年都打好终身健康的基础。目前,就学校体育的内容和思维观念而言,比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教育部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已经把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体育创新,应当首先注重观念的创新,其次应当是重视体育行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李跃 《中华武术》2022,(5):72-74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年轻有活力,是推动社会、国家进步的重要后备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推动者。近年来,从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肥胖、近视率都不断增加)。前人的研究结果提示,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能够对个体的执行功能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规律的体力活动是促进健康体适能和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手段,且健康体适能包含的各个成分都与执行功能存在着积极的关系。针对大学生群体,现有的研究中显示指标单一,对大学生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与执行功能三者的关系依然不清楚。因此,本文全面探讨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的实时监测,科学安排大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为维持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