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贵祥是当今军旅文坛上很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家,2010年新作《马上天下》以崭新的英雄形象塑造和独特的战争创作观赢来了读者的如潮好评。徐贵祥在军旅小说创作过程中,由初期的"尚战不战"、"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的战争观表达,到创作中期的对初显战术意识的草莽英雄的成长书写,以及创作巅峰期时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对兵家战术的初步探究等,体现了他军旅小说创作观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其早期创作数量颇丰,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军旅题材。本文试从沈从文的军旅世家身世、早年军旅生涯和近代社会的尚武任侠精神及文人军旅情节来探寻其进行军旅小说创作的原由。  相似文献   

3.
自称是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建构背景创作了十余篇军旅题材的作品。其军旅小说中体现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张琳  宋佳昕 《文教资料》2011,(11):28-2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商品化思潮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军旅小说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本文从战争本质、战争心理、战争智慧三个方面来探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战争主题的新特征,并借以深化和丰富当代的军旅小说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军旅文学继承和发扬了“文革”前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的优良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多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多层次描抹军营生活、多视角刻划人物性格,使新时期的军旅文学由高亢单纯的“清唱”走向了雄浑繁富的“和声”。  相似文献   

6.
从建国以来到现在,军旅小说的创作革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十七年和文革十年的政治先行阶段,八十年代的突破探索阶段,九十年代至当下的新军事小说阶段。军旅小说,由于其特殊的题材限制,在人物刻画、主题呈现、思想构建中都曾有过很多的创作局限性,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和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这种局限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改善,这是军旅小说创作中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受前代作品的影响和文学边缘化的冲击,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创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困境。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军旅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当下文化大环境简要论述新世纪军旅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所取得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伊始,军旅小说热销,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中国的军旅文学已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尤其是<亮剑>,对该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可见其较建国以后的战争小说在审美模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其新质主要体现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相似文献   

8.
雷铎,原名黄彦生。潮安彩塘人。中国作协会员,是现今广东文坛一位富于活力而又引人瞩目的青年作家。其小说创作以军旅题材为主。本文勾勒了这位作家军旅小说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力图在整体上把握他的战争小说的思想特色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军旅作家阎连科除了书写部队生活之外,还写了不少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和描写市井化风情的小说。这些小说创作显示了阎连科人物塑造的两个特点:对人物的心灵层面、人性层面的深入剖析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初期,军旅文坛上的“农家军歌”以其新写实手法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对“农家军歌”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出现初期受到关注的原因。其次,通过对“农家军歌”与传统军旅小说的对比,指出其创作所遇到的障碍及原因。接着,对90年代中期以后同类题材创作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创作手法上出现新变化。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指出这一变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末期,以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新兵连》为滥觞,一系列"军营新写实"小说纷纷出笼,形成了一股被称为"农家军歌"的创作潮流。"农家军歌"以对军人生活和军人心灵的揭露而突破了新时期军旅文学的某些禁锢,解构了已经化为军旅作家创作定势的"英雄情结",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了军人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经历着异化与蜕化的双向过程。这一判断在一开始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军人精神蜕化的生动写照,的确不乏真实。然而,将这种部分真实一味的推衍和扩大,并且不加节制的夸张和渲染,就在偏颇和狭隘中逐渐走向了非真实,甚至表现出道德失位和美丑不分。  相似文献   

12.
任向红 《现代语文》2009,(8):116-118
毕淑敏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经历给她的小说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根据题材类型和思想主旨,运用归类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军旅写实、冲突呈现、悲悯情怀、女性意识等四个方面,对毕淑敏的小说进行研究和解读,感悟毕淑敏对往昔经历的回顾、对纷纭现实的思考、对生命的叩问和对女性生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军旅是文学的重要题材。和平时代的军旅文学常常表现和平时代的军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表现出令人惋叹的悲剧性。战争与和平的相对性,使得和平时期的忧患意识和战争预备显得尤为重要,也使得一些身怀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军人总是处于了无战事与随时戒备的矛盾状态中。和平的政治环境往往将这种状态简单化,使得和平时代身怀理想的军人深感挫折,甚至上演一出出人性或社会的悲剧。《第39天》就是这么一首和平时代却不失壮怀激烈的军旅故事中的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军旅小说在逐渐与市场接轨、与媒体联谊的进程中迎来了又一次繁荣,通过对关注人性和人情,追求故事性和传奇性,叙述语言、结构和技巧的电视剧化,狂欢节式的叙事等四个方面对通俗化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探寻军旅小说如何在个性化与军旅属性以及大众读者三者之间寻找新的交叉与平衡,从而实现军旅小说更长久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5.
本将叶紫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放在30年代特定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他的小说在题材领域、人物形象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因而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抒发了时代情绪,“写出了中国农民在血泪中凝定的灵魂”,闪耀着无产阶段革命学血染的丰彩,为左翠革命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杨佳富是一名云南彝族的优秀军旅文学作家,他的家乡云南省昌宁县和他的边地军营生活经历都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乡土情结、人性的复归和军旅生活体验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灵感。通过杨佳富的文学作品分析了杨佳富文学创作的根源和杨佳富文学作品的审美文化及他的博大情怀和家国责任。  相似文献   

17.
任向红 《现代语文》2009,(10):116-118
毕淑敏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经历给她的小说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根据题材类型和思想主旨,运用归类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军旅写实、冲突呈现、悲悯情怀、女性意识等四个方面,对毕淑敏的小说进行研究和解读,感悟毕淑敏对往昔经历的回顾、对纷纭现实的思考、对生命的叩问和对女性生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韦一凡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虽然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艺术化的演绎,又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十七年小说创作模式,但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做了新的开拓创新。他的小说创作以时代性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情描绘了建国后风起云涌的社会时代变化面貌,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青少年时代的行伍生涯,成了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形成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活画卷。沈从文军人小说不同于中国传统军人题材小说,其独特性在于:沈从文多以写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日常生活为己任,不写英雄人物,不是英雄传奇;有意淡化战争,美化苦难,将军人生活诗意化。沈从文军人小说独特性的形成与其人性论视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