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宇 《传媒》2017,(24):44-46
海外华语电视媒体是海外华文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趋势,海外华语电视主要指在中国境外制作和播出电视(视频)节目的媒体机构.海外华语电视媒体的传播主体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创办的媒体,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媒体机构和个人在海外创办的媒体,还包括海外非华文媒体机构和非华侨华人的个人在海外针对华人群体创办的媒体.海外华语电视媒体的播出渠道包括当地数字地面电视、有线电视系统、卫星电视平台以及网络电视平台等.随着网络电视的发展,传统海外华语电视在节目来源、受众需求、竞争格局等方面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转型.  相似文献   

2.
李宇 《传媒》2011,(9):64-66
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海外华语电视最初诞生在美国。海外华人早期创办和经营华语电视是为了谋求商业利益,当时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在当地电视频道上租用时段,播出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租赁来的节目,并没有从事严格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活动。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人  相似文献   

3.
略论对外电视服务栏目的品牌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 《现代传播》2002,(3):93-94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CCTV - 4 )是以海外五千万华人、华侨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华语频道。面对全球电视传媒激烈竞争的态势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整体建设和发展 ,对于江泽民主席提出的“走出去工程”的实施和中国电视外宣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在海外众多的华语电视媒体中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频道形象 ?这还要依靠国际频道中品牌栏目的塑造与确立。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 :“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维系海外五千万华人的精神纽带。”因此 ,向世界树立现代中国形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便成为中央电…  相似文献   

4.
崔航 《视听纵横》2007,(4):76-77
对外宣传离不开媒体,而电视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媒体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的电视对外宣传一直以来基本上是“闭门造车”:不管受众接受不接受,我们只是一味做我们想做的和擅长做的。可是今天的电视外宣不仅要为海外五千万华侨、华人服务,更要为数十亿讲英语和其它语种的外国观众服务;既要与海外华语电视竞争,又要与西方传媒争夺世界舆论阵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宇 《传媒》2008,(4):59-60
对于海外华语媒体来说。需要面对的一个不小的挑战就是受众的多元化,例如新西兰的华人来自于我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营华语媒体成为很多业界人士思考的一个问题。新西兰中华电视网是新西兰最大的华语传媒。于2000年6月正式开播,其理念是为新西兰的亚洲移民提供高质量的电视娱乐节目、文化节目,并经由自行制作的新闻与论坛性节目。  相似文献   

6.
正海外华文传媒在服务华侨华人、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一直以来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随着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华人华侨人数的日益增多,意大利华文报纸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但与此同时,当地华文媒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如同质化竞争、资金来源匮缺、发展规  相似文献   

7.
吴献举 《新闻界》2007,(5):75-76
广东新闻传媒产业在开拓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广东新闻传媒可以通过在华侨华人集中的国家或地区创办新闻媒介、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多元化合作以及与海外非华文媒体合作方式等采开拓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到90年代中期,海外华语广播电台已先后开办60多家。其中北美34家(美国25家,加拿大9家),欧洲9家,大洋洲9家,东南亚8家,非洲2家,拉美1家。海外华侨华人开办广播电白最早始于本世纪30年代.1933年4月30日,美国植香山《自由新报》职员蔡融勋、佐治林金、刘惠略3人租用英文早报播音间的广播时段,播出粤语广播,名为"华人播音局",同年10月改名为"华语播音社"。这是海外最早出现的华语广播电台.1933年5月10日,华人彭爱贤在植香山又设立了另一家华语广播机构--"檀香山播音新闻社"。其后有祖籍广东的华人唐突才1刃9年4月…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传播领域,海外华侨华人群体是"公共外交"重要载体,在我国开展公共外交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广泛开展民间交往,从而做好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和外宣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在我国对外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海外侨情新变化与舆论新动向 在新历史时期,应根据当前全球和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侨情变化情况,研究华侨华人受众群体的舆论动向、心理特点和需求,并据此设置议题,才能不断提升内容品质,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郑天亮 《新闻战线》2012,(10):91-93
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传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形象的建设往往是一种话语的建构过程,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通过华人节目,进一步促进华语文化圈内部文化互动和沟通,克服文化模糊所产生的焦虑感,助力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华人形象的整体塑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软实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除了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外,还要充分利用海外华文传媒这一不可代替的媒体的作用.文章提出充分利用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积极加强与当地主流传媒的合作、发挥其华文教育的优势,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综述主要将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整理综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涵盖我国华语电视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据此兼顾论述未来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华语传媒是传播信息、传承文化、服务世界华人社区的载体,也是各国华人社团之间增进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世界华语媒体在推动构建和谐侨社方面大有可为。作为唯一以母语向全球覆盖播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IR)华语环球广播,在构建华人和谐社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冯小楠 《今传媒》2011,(7):87-89
凤凰卫视作为在全球颇有影响的华人卫星电视台,借助其从国外引入的"主持人明星制",迅速树立起清新而鲜明的频道形象,短期内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品牌地位。作为中国电视媒介改革的先锋,凤凰卫视所首创的华语电视"主持人明星制"的成功之处,正是广大中国电视人需要正视和学习的。本文借鉴凤凰卫视成功打造传媒明星,对我国选拔和培养大陆电视传媒明星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也必将朝着名牌栏目和主持人明星制互相催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电视传播的跨国化给我们的电视传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国的经济成长和文化市场的开放,海外传媒巨头纷纷"登陆"我国电视传媒市场.探讨加入WTO后电视媒体的背景,分析WTO背景下我国电视传媒的"不足",探寻电视传媒发展的对策,这是当前很值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贺 《新闻世界》2011,(8):242-243
对于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海外华文传媒在报道时是否促进了中国传统节日发挥它的作用?本文聚焦《侨报》对2011年春节的报道,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侨报》中国传统节日报道的基本框架,总结了海外华文传媒在中国传统节日报道框架上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华语电视走向世界的使命俞世瑾十几年以来.海外华语电视事业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海外华语卫星电视已具规模.各华语电视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华语电视走向世界的大局已经形成。华语电视走向世界的必然性华语电视在国门内,足责无旁贷的。那么华...  相似文献   

18.
从黄河故土到海外异乡,在奋争中崛起的华语电视传播事业,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世界电视发展的潮流中,开拓着自己的天地。世界华语电视业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北美及东南亚地区。今天,华语是全球最多人采用的一种语言,华语电视节目在全世界的收视观众达11亿多。全球华语电视业.尤其是亚洲的华语电视业,正呈现蓬勃的生机,迈向美好的前景。但是,日益发展的华语电视传播事业,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1992年底,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9.
对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文化冲击不可避免,文化适应势在必行,而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一分子,东干族70余年创办报刊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化适应的历史。无论是东干族的第一份报纸《东方火星报》,还是其第一份杂志《回族》,都在东干族的文化适应中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当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海外华文传媒尤其是以东干族报刊为代表的海外回族传媒也面临着升级变革。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语电视根据自身频道和受众定位以及当地的市场特点,在节目引进、编排、构成等方面有着相应的模式。美国华语电视与我国对外电视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我国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对于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模式对于我国电视对外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或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美国华语电视的内容模式、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的成因以及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对于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