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个不服输的人。然而那一次的失败,却几乎让我一撅不振。那还是第一轮达标时的事了。记得那是个寒冷的深秋。当我信心百倍地讲完最后一节达标课的几天之后,我被通知未能通过。那一刻,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全校几十号人,包括转正不久的民办教师、才上讲台一两年的小青年,大都达标了。我,一个教了十二年语文的教师,却因教语文而被拒之门外。犹如一记重棒,打  相似文献   

2.
有个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沙漠上栽下一片胡杨树苗,一人每隔三日,不管烈日还是飞沙都给他的树苗浇水;另一人在树苗刚栽时浇过几次水,等到树苗成活后,他就不再浇水,只是扶一下被风吹倒的树苗。过了两年,两片树苗长得都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辛勤人的树几乎全部被暴风刮倒,而悠闲人的树没有被风吹倒和吹歪。  相似文献   

3.
蓦然回首,我已从教14年了。这14年的时间像那穿石的水滴,一点一点消磨我初为人师时的鲁莽和粗糙。14年里,我和我的学生发生过许多故事。在这里,我讲几个真实而普通的故事,里面记录了我———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当好琢玉人那年,我初为人师。班里有几个学生非常调皮,有一天,他们竟从教学楼的二楼往操场上的花坛里跳。侥幸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受伤。但在我的班上居然发生如此“恶性事件”,我肺都要气炸了!于是,叫家长、写检讨、抄课文、跑圈子……凡是我能想到的惩罚方式几乎全用上了,还不觉解恨!第二周的一个下午,我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堆满…  相似文献   

4.
正从很久以前,我便认为妈妈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她从不会给我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而是从生活小事中归结出人生的智慧。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确实是有智慧的。有一次我家来了客人,我帮妈妈给客人准备水果。我从果篮里拿出几个橘子,仔细一看,其中一个长了一块暗黄色的斑点,我连忙把它扔回了果篮,挑了几个好的洗  相似文献   

5.
正去年暑假我带了几天在外地的小侄子,由于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孩子就渐渐喜欢上了听我讲故事。最近弟媳几次打电话说孩子非要闹着让我在电话里给他讲故事听,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近两千公里的路程,光电话费每分钟就得几元钱,怎么办呢?不讲吧,孩子闹,讲吧费用太高,一个故事没有五分钟那是完不了的。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心愿呢?把我这位教了20年书  相似文献   

6.
古林松 《师道》2009,(2):23-23
最近听了我们学院一位同事给高中教师讲的经典作品赏析课,课讲得挺好的,但她开头的提问却大煞风景,“老师们,你们谁还没有读过这部作品?请举手”。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几个学员面红耳赤地低着头很不情愿地举起手,几十双眼睛霎时都聚焦在这几个人身上了。我观察到,这几个学员一整节课都没有心思去听课了。课后我问她,为什么要让没有读过作品的人举手呢?  相似文献   

7.
就像以前得到《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一样,阅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我几乎也是一日气读完的。在忙碌工作的间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着它,就像是在听吴非先生讲一个个听来有趣而又令人百转千回反复咀嚼的小故事。掩卷沉思,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不仅仅抒写了他几十年的教育心得。也不仅仅是在向教育同行倾诉心曲。更真切地传达出了他对中国教育的一腔热爱和理想。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还是学生时,几乎每节课都听到老师讲,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观察者、参与者、指导者。听多了自然觉得很腻,心想:“不就是这几句话吗?有必要这样天天讲吗?真够烦的。”而现在一回想起来就再也不敢有那种念头了。因为在幼教实践工作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步实在很难。在我国的幼儿园里到底有多少真正落实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恐怕没有人敢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记得我还在读书时,一位新西兰的幼教博士在我们学校做学术交流时提到了我国幼儿园一些奇怪现象。她说在她参观的我国的每所幼儿园里看到的都是全班几十个…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访问百岁老人周有光的节目,听周老先生讲他与汉字的故事,讲汉语拼音的发明过程,觉得非常有意思,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让我感佩不已。昨天看《群言》杂志,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的文章中提到周老讲的一个故事,让我更加对周老敬佩三分。许多文章都说,周老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如果说厉以宁先生是现在经济学的故事高手的话,周老堪称是文字学家的故事高手。周老先生在纪念民盟的《群言》创刊20周年的座谈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韩国住了26年的日本人写了一本书,专门讲韩国的坏事情,把韩国所有的坏事情几乎骂遍了,而且骂得痛…  相似文献   

10.
秦杰 《河北教育》2006,(7):92-92
我很高兴有很多老师在讲比较重要的课时选中我们班的学生,真的。我觉得这除了说明老师们对学生的肯定之外,还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事实上我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在上课时无不是选中了班内相对较好的那40来人,几乎每一次都是同样的,那另外40人被无情地“遗弃”。  相似文献   

11.
有一年跟毕业班的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一位在初二实习的学生告诉我,她的第一个教案是讲“北京”,一节课讲完,一个教案讲八遍(8个班)。她和那所中学的指导教师商量,一个教案重复八次太枯燥,能否在后面几个班讲时,换一种讲法,指导教师同意了。我去听课时,她也和我说起这事,后来我们就一起聊了聊怎么换一种讲法。  相似文献   

12.
弄清几个关系──中小学德育工作漫谈之三蒋世华一讲认识问题,就是重要性,这几乎成了领导讲话的一个模式:开什么会,就讲什么工作重要。我看各行各业的工作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大概没有不重要的。所以我历来主张,单纯讲重要性.还不如弄清一些重要关系,摆正位置。这...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在我们泰安的一所学校听了窦桂梅老师一节课,讲的是《游园不值》。听后感触颇多。我思考最深的一点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文本,为何窦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气氛融洽和谐,信息交流顺畅,课堂对话几乎都是心灵的碰撞以致智慧的火花四溅,学生都好像换了个人一样呢?  相似文献   

14.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7,(12A):58-58
1974年的初冬,西北小城已经很冷,而“四人邦”制造的“马振扶事件”,更使教师的心头蒙上了阴影。 那天,我得了重感冒,还照常去上课。不料嗓子疼且干涩,每讲几句,我就不得不转身干咳几下。就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一连提问了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能作出满意的回答,我有点失望,又有点委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朋友来电话,说了一件让她头痛的事情。朋友说她孩子的班主任向她借钱,虽然钱不多,只怕有去无回。朋友陷入借与不借两难之中。真是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曾经也发生在我的身上,我跟朋友说。这件事情,我没有跟几个人讲过,我几乎都忘了,只是朋友的电话又勾起了我的记忆。那时我儿子在本市一所重点小学读  相似文献   

16.
2002年9月5日星期四晴转阴“老师,柳铮又和秦齐打起来了,我们都拉不住。”体育委员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我。“走,看看去。”我放下刚端起的饭碗生气地说。这两个调皮鬼,新学期开学才几天,几乎一天打一架。今天,可要好好地教训他们一顿,我思忖着。柳铮是一名11岁的男孩,父母到远方打工,跟着爷爷生活,爷爷对他百依百顺,因此他桀骜不驯。他头脑聪明,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花样百出,招招翻新。每次惹祸还都能为自己找到貌似有理的借口。在学生中称王称霸,没有人不怕他。秦齐也是一个学习差、好惹是生非的角色。中午才放学不久,两人就又打了起来。赶…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在生物目标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与其配套的达标试题,是难于达到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的。一、达标试题的用途一般说来,达标试题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使用:1.讲课时使用。讲新课时,提出某某题,一个所需要的比较典型的新...  相似文献   

18.
冷战说话了     
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可班上的冷战小朋友除了能讲“冷战”、“妈妈”、“老师”等几个单词外,几乎没听他讲过一句完整的话。我们几个老师都认为他语言发展缓慢。 可是,今天晨间活动时,冷战突然跑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我要小便。”我笑着应允道:“好,你去吧。”不曾想他把手中的呼拉圈递给我说:“你帮我拿着,等会儿再给我噢。”我非常吃惊:冷战不仅会讲完整的  相似文献   

19.
为激发差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我作了如下尝试。一、从故事入手,培养差生的作文兴趣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差生对作文的兴趣,我将八个差生归为一组,利用课后时间,讲一些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的故事给他们听。我爱写作,也爱表演。当我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时,这些被人称为迟钝的孩子,眼睛里闪闪发光,都听得入了神,我心里很高兴,说明孩子们已经用心来接受作文了。开始,我讲《一千零一夜》上那些充满智慧的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人多聪明啊!”“聪明在哪儿呢?”我反问,他们又七嘴八舌地嚷开了,最后几个人合起来,也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高中语文课本形同虚设,不像其他学科与高考联系那么紧密,讲与不讲都一样。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但经过高三的教学后,我渐渐地发现,课本与高考是紧密相连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