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玲  孟亚 《教育探索》2002,2(7):65-67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交往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交往在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教育活动中互为主体的双方的关系也正是通过交往来维系的。鉴于当前教育中交往的实质性的缺失,我们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探讨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当今全球化发展和人自身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哲学解释学与教育对话有着内在的契合,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与对话问题的诠释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于回答“教育对话是什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向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即主体性对话、理解型对话和反思性对话。从本体论角度考察教育对话,以解释学的思维观照教育对话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存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之哲学异趣也决定了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的分殊。对话教育不是教育对话的子属范畴,对话教育不能代替教育对话。对二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话论,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存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之哲学异趣也决定了教育对话与对话教育的分殊。对话教育不是教育对话的子属范畴,对话教育不能代替教育对话。对二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话论,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即对话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共享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教育即对话"倡导把现行教育中束缚学生的传统教育范式转换为教育对话范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对话范式。  相似文献   

6.
教育交往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的范畴,教育活动是一种基于交往的社会活动,对传统教育理论和交往教育理论关于人的发展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主体观可以促进完整性的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8.
“非指示性”是对“指示”的反叛与否定 ,由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互为教育。其核心精神是“二不” :不指示学习目标 ,不指示问题答案。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三开放”中 ,通过互动与对话 ,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非指示性”教育首先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教学。“非指示性”教育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行动依据 ,以对话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为效力保障。“非指示性”教案与以往的教案相比 ,有两个明显的不同 ,不预设教学目标 ,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对话是对话教学的理念和精神。这不仅意味着所有参与教育的人都应该具有对话的意识,还意味着师生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和实施对话的立场.自觉地视对话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话教学则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这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育思维是一个新教育理论范畴。所谓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在教育思维中的统一是必然的,其实质是人的意识功能在教育认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总是与教育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教育制度发展为视野,呈现教育公平的历史流变,分析其变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数学有3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体现数学本质要做到返朴归真,平易近人,言之有理,感悟真情.实际教学中,数学本质常被“过度的形式化”与“教条式的教学改革”所掩盖.数学教学中,应反对“去数学化”的倾向,突出数学的文化本质,以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利用数学史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失误,比如用哲学话语言说教育理论、杜撰虚假范畴、迷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反映性知识当作实践的工具和中介、不重视建立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等等。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不但存在着这些失误,还长期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最根本的原因是技术性理论成分的缺失。教育技术学视角中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技术学、教育现象学和教育价值学。这种教育理论按照实践理性发展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改造能力,必然能够化解教育脱离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思维: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基于教育思维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思想色彩,它可以充当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现实中教育理论与实战相脱离也被认为是一个"多年煮不烂"的问题.文章主要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阻隔谈起,以期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角度去解决同题.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下一代人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上,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如何,教育信息化面临怎样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行为的灯塔,教育信息化的到来,期待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在思想上、方法上、行动上作好准备,让教育信息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教育良知先于教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之生命存在的特有方式,是生命实现其价值与意义的根本凭籍,其中教育理论的规范与指导不可或缺.但是受人之理性的有限和社会法律、制度漏洞的制约,教育理论不能完全胜任这一使命.相比之下,教育良知在引导生命追求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显得更具有优先性.它以命令的形式要求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学者本着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分.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与教育理论属于两种文化,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四种教育理论中,教育政策与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的关系较为密切,甚至与实践教育理论部分重合。教育研究的成果向教育政策转化的过程中,教育政策必须依据科学教育理论,参照价值教育理论和解释教育理论的有益成分,根据现实的意识形态和教育实践,充分利用实践教育理论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