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构念,对中国社会有着强有力的解释.然而目前差序格局理论至少存有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和探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建构出差序格局的一个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微观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观层次的“社会圈子”,以及宏观层次的乡土社会、江湖、庙堂或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递升,不仅实现了从关系到结构层次的跃迁,也铸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和“国”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框架较清晰地涵盖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丰富差序格局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后世也有诸多学者加入了对这个概念的研究,然而由于其开放性,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修正和拓展的部分,文章在区分“差序格局”的平面和立体两个向度的基础上,针对平面的“差序之差”中的“私德”及其相关问题和立体的“差序之序”中的有关等级的问题进行了部分反思、修正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5.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和谐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消解“差序格局”的关键,在于用市场经济全面、彻底地取代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8.
杨艳 《读写月报》2023,(25):17-18
<正>《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作品,其中,“差序格局”一章是全书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他有一个人们都很熟悉的比方,“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词与句式等语言学现象的阶段性变迁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本创新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拓展了“人民”概念的边界,扩大了概念指涉对象的涵盖范围;他高频使用“人民幸福”“人民健康”等关联词汇而赋予“人民”概念更多“健康”“幸福”等新语义;“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句式创新促成了“人民”概念语用功能在新时代的转换。“人民”概念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文本基础和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1.
在孕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亲属称谓系统中,人们将空间概念“内”、“外”投射于其中,形成了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这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存在着内部结构的不对称性,有自己独特的隐喻机制,反映了汉民族古今文化特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服饰革命,中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从此开始融合。本文分析了“胡服骑射”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对服装等级观念、形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理为 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酒时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军事研究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酒文化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进行深层次分析,它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不能不涉及它的伦理文化基础问题。儒家理论文化的长期浸润和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式的“道德大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养成了中国人习惯和善于从道德上论是非、解决纠纷和争端的思维定式,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海风阵阵愁煞人》是吸收民间小调与中国戏曲的元素创作而成,是中国歌剧《红珊瑚》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海风阵阵愁煞人》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一点上表现极为突出,特别是在对白的运用上更是十分出色,可以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很鲜明。主要从曲式结构、音乐风格和演唱等方面对《海风阵阵愁煞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使广大爱好音乐文化、爱好演唱歌曲者能更好的学习、欣赏该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执政党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为继续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8.
人浸泡在文化之中,文化渗透在人的精神骨髓之内。观众欣赏作品的好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标准。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由于诸多的不同元素相互交织,融合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从伦理出发,伦理化使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生境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显然不同于西方的追求无限。在这样的文化制约下,生成了中国观众独特的先在结构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经典和诸子著作里包蕴着丰富而系统的语言学思想,这些语言观对后世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分析先秦的语言学思想,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先秦人们要求语言概念明确、注重语法、讲究修辞,具有了初步的语言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从工笔到没骨,从没骨到水墨,一再删繁就简,而笔墨的运用和立意就越发的重要。明末清初的画僧石涛,在绘画和画理上对中国的近代美术史有独特贡献。都说石涛笔墨技法独创,在石涛的《画语录》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笔墨技法的论述,里面提出了新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