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记者相比,编辑参加社会活动、接触实际少一些。这是编辑的一个弱点。是编辑不想深入实际吗?否。编辑是很想出去转转、看看、写写的。但是,通常不能如愿以偿,因为编辑的工作需要坐在办公室,埋头于选稿、编稿、组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要不谁来编报呢?然而,作为编辑,必须要了解社会,熟悉各行各业的情况,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编辑部要给编辑创造一些机会,让编辑轮流出去参加一些采访。轮流  相似文献   

2.
记者外出,采访,总忘不了带大包、小包。但还有一样不可忘,就是“问题篓子”随身背。“你这次下去抓什么问题?”“我想研究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是上头的精神吗?”“不。是在下边碰到的,还得到实践中找答案。”这是我去年4月到江苏徐州地区  相似文献   

3.
记者外出采访,总忘不了带大包、小包。但还有一样不可忘,就是“问题篓子”随身背。“你这次下去抓什么问题?”“我想研究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是上头的精神吗?”“不。是在下边碰到的,还得到实践中找答案。”这是我去年4月到江苏徐州地区采访临行前与同行的谈话。几个月后,我背的“问题篓子”里产出一个新产品:《新课题,新内容  相似文献   

4.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记者每天都要出去采访,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记者已经了解采访对象和采访单位了呢?作为都市报的记者、编辑,有着天然优势,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的记者、编辑是不是真的融入到实际、融入到群众、融入到基层了呢?为了使记者、编辑对基层单位工作有更深入、更真切的了解,华商晨报从去年4月份起开展了编采员工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脱产学习实践活动。截至去年底,报社分五批次,已派遣24名记者、编辑分别到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房产局、沈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沈阳市质量监督局、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抚顺市委宣传部、鞍山市委宣传部、锦州市委宣传部、沈阳市皇姑区交警大队、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道办事处、沈阳市和平  相似文献   

6.
编辑和记者有何区别?在出版新闻工作的业务探讨中至今还鲜见这类的文字,似乎还缺乏专门的研究。但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作为新闻出版队伍中两个司空见惯的主要岗位,如果不对其各自的业务特点予以廓清,则确实会影响编辑记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分析一下这两者异同的必要。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到东北部队转了一圈,最近又到“硬骨头六连”去了一趟。在和一些神枪手战士接触中,使我联想到记者练基本功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硬骨头六连”采访,我看了许多,听了许多,也想了许多。其中想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记者能不能像“硬骨头六连”战士练射击、投弹、刺杀那样苦练基本功?能不能像六连神枪手们那样,用的时间短,而功夫又练得过硬?以下写的都是一些感想。许多问题想得都不透,只是提出来和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凡报刊在制订办报办刊指导思想时,都把“贴近读者”作为重要内容.到底如何贴近读者呢?我认为除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外,记者、编辑不妨来个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作读者,找找当读者的感觉,站在读者的立场想问题,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所采写、编辑的稿件.想想读者在想什么.俗话说“看报看题”,为什么看题?为的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今报刊很多,一份报纸动不动就是几版几十版,全部通读,读者耗不起时间,所以只能在报山文海中寻觅.那么,我们记者、编辑在采写、选取稿件时,首先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内容读者会感兴趣吗?这篇报道读者看了题目后还会继续读下去吗?记者、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除了职业不同之外,也如同广大读者一样,是茫茫人海的一份子.大家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同的喜悦和烦恼.只要记者、编辑放下架子,是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记者、编辑出发采访之前,脑子里常常想一个问题:去抓个什么东西?采访了一本子材料,或者装满了一脑子印象以后又想:抓个什么题目?初稿写出来了,常感到说得不清楚、不深透、  相似文献   

10.
张羽 《今传媒》2003,(6):57-58
暑假期间,我到陕西省政法委主办的西部法制报社,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锻炼。我跟随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外出采访,在资深的老编辑指导下编稿,努力尝试着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在思路上下工夫 “看稿子”是一个基本功,我从被编辑老师扔掉的稿子看起,一是看这篇稿子为什么会被扔,二是看这篇稿子有什么优点和可取之处,三是如果让自己来操作该怎么办。看完之后,再同编辑老师交流,主要是寻找一条清晰的思路。接下来就是看被编辑老师改过的稿件,看他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11.
同记者相比,编辑参加社会活动、接触实际少一些。这是编辑的一个弱点。是编辑不想深入实际吗?否。编辑是很想出去转转、看看、写写的。但是,通常不能如愿以偿,因为编辑的工作需要坐在办公室,埋头于选稿、编稿、组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要不谁来编报呢? 然而,作为编辑,必须要了解社会,熟悉各行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田径协会给你打电话说下午有个通气会,你准点到了,发现你的同行装满了一屋子;你希望能单独跟某位人士聊聊,他沉吟半晌,说提这样要求的还有几位记者,关系都不错,要不就一起谈了吧……当今的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体育记者,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采访的难度日趋加大: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同时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几十家媒体同行到场采访.为了应付众多媒体记者,一些机构或单位这两年纷纷设立了"记者接待日"或"开放日",统一接待记者.记者采访,从以前的单打独斗,更多地演变为群体采访:场地是公开的,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公开的,接受采访的人的回答也是公开的,哪一个环节都不再有私密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报道的同质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同一事件,各家报道大同小异,读者看了索然无味.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做出独家新闻吗?又如何能做出独家新闻?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笔者想结合同行和自身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向志:我是河南省《科技经济报》的编辑。我所在的这张四开报纸,每周一期,编采人员只有5人,所以,连采带编还有各项杂务,都得我们这5个人做。因为人少活多,每次出去采访,总是匆匆忙忙,时间紧,但又想在短促的时间里能多抓些材料。结果到这个单位采访半天,到那个单位谈半天,如蜻蜓点水,本子上记了一大堆素材,回来写时却缺这少那,写出的稿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写的新闻《袁伟民纵横论英雄》见报后,就不断有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奥运会期间,袁伟民是举国瞩目的热门人物,作为地方报纸——新华日报的记者,在中国女排凯旋以后,何以能捷足先登,抢在其他新闻单位之前,第一个采访到袁伟民的?记者提的问题、袁伟民回答的问题,都是群众当时十分关心的,问题怎么抓得那么准的?《新闻通讯》的编辑同  相似文献   

16.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17.
气氛凝重。新华社的一位领导向手下的军事记者发出挑战:“谁外语好,站出来报名,就可以送他出去采访世界热点地区。”一阵难耐的沉默。有人心里咚咚直跳,跃跃欲试,想站出来。可,实力如何?能够用吗?终于,只是沉默。这是数年前的一个镜头。新华社诞生于瑞金,从窑洞走到了北京,正一步步走向世界,急需大量政治、业务水平高,各方面训练有素,外语水平又高的人才。可大量有经验的记者、编辑,笔下翻飞,屡有佳  相似文献   

18.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9.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20.
基层不仅有新闻,而且有好新闻!这是六访黎明村给我的启示。说到"走基层",有些记者总认为基层没有什么可写的,担心到了基层抓不到新闻,白白跑一趟。也许,我的一段采访经历可以给同行一点启发。自1998年至2011年,我先后6次采访毛乌素沙漠边缘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荒村——宁夏盐池县黎明村。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