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月25日,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批示时指出,《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就是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带头提高办报质量。6月13日,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人民日报》创刊5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倡导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转变采访作风,转变文风,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好作品,努力把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提高到新水平。”人民日报记者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报社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大家认为,报纸的“绝活”建立在全体编采人员个个争出“绝…  相似文献   

2.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党中央机关报),就是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什么叫“绝活”?我想,第一,是好的;第二,是独家的;第三,是难度较大,一般想不到或难做到的。所以,这是很高的要求。几个月来,编辑部上上下下,团结一心,锐意创新,“绝活”迭出,异彩纷呈。抗非典时期发的任仲平文章、护士日记等,已垂报史,不必赘述。最近一段时间,堪称“绝活”的佳作也是接连不断,让人欣喜。比如,9月20日的头版,在头条位置刊登社论《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社论上方横贯红底黄字的栏题“迎接第一个‘公民道德宣传日’”,非常突出、醒…  相似文献   

3.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4.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基层通讯员每与报社记者相比,总觉自惭不如。或曰:“人家有典型题材可写,咱只能‘拍点常规镜头’。”或曰:“俺这些‘土记者’唱不了‘大戏’,只能小打小闹地哼两句‘地方戏’,没有‘唱’头。”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也能“拍”好“高难镜头”,“地方戏”也能成为“拿手戏”。是的,报社记者居高临下,经多见广,优势很多,但与基层通讯员相比,也有一些不及之处。就拿对基层的接触来说吧,虽然他们也经常深入基层,但与成年累月生活在基层的同志相比,仍不免显得有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大量闪光的题材就不一定恰恰在他们光临之际而…  相似文献   

6.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  相似文献   

8.
前一段时间,一些新闻媒介报道了“自由撰稿人”,称“这些身在体制外,不持记者证、介绍信也能比一般记者采写出更多更好更出色的新闻和纪实性作品的‘文化个体户’,要‘浮出水面’,呼吁社会‘何时给我们一个公道的说法’”。 作为新闻圈中人,我从内心里赞成这些“自由撰稿人”浮出水面和我们协作、竞争,共同繁荣我们的新闻事业。 但说归说,我觉得还是先不要性急,匆匆忙忙地  相似文献   

9.
“你们在农村的通讯员,要多与农民交朋友。说实话,我们在上面,‘洋’的、‘大’的东西你们搞不过我们,‘土’的东西我们却搞不过你们。‘身’入农村,‘心’系农民是大有可为的。“这是二十多年前江西日报一位资深的记者前辈来安福县采访时,对我说起的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回想起20多年的新闻实践,翻阅自己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采写的4000多篇稿件,几乎都浸满了一个浓浓的“农”字。 常下去走走 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通讯员要常下基层去走走,保准你没错。我在县行政机关工作了近40年,换了七、八个单位,始终不改常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11日,临海新闻网刊登了一篇题为《记市“十大杰出女性”市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谢娟娟》的通讯。其中有一段话:“在谢医师的科室里,记者还看到一个最怪《告知》:因思想高度集中,讲得太嘈杂会影响工作,请免讲‘谢谢’‘拜拜’‘再见’,恕却之不恭了。”谢医师的意思是,请患者不要讲谢谢之类的客气话,恕我不能接受。她使用了成语“却之不恭”。“却之不恭”是拒绝接受吗?  相似文献   

11.
人民的好记者王永海本刊特约记者张书政1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精神文明表彰大会上,有位新闻记者披红戴花,市委书记宣布授予他最高荣誉称号———“模范共产党员”。人们称赞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记者行里也出了精神文明标兵。”这位记者名叫王永海,在...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5.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16.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记者,不是达官贵人,下去采访,最好给住‘鸽子笼’。”“谁不让你住啦?”“‘鸽子笼’在哪里?没有人给盖。”……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通讯》2013,(7):5-11
编者按:“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逢人便说”、“春潮涌动”、“原则上”、“某单位”、“张先生”、“李小姐”……上述词汇,是否会令很多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抿嘴一乐?而这“一乐”的背后,内涵也一定丰富复杂——有无奈、自嘲,也有会意、解颐。今年1月份,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通过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1月9日人民日报还坦直报道了网友对一则事故处理报道的反感:什么“×X家属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工农业生产未受到影响”,“什么‘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这哪是在真真正正地处理事故?!”有网友还把官话套话编成了一则顺口溜。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10,(6):63-63
“我是XX社记者,‘7·5’事件已经平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武警部队驻守在新疆?”“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7·5’事件虽然平息,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三股势力’分裂中国、破坏安定团结的企图依旧存在……”这是5月14日武警指挥学院进行的“指挥员应对媒体模拟训练”教学活动中,模拟新疆‘7·5’事件1周年维稳形势新闻发布会上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为年轻记者传经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莫当‘穷’记者。我所指的‘穷’并非指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穷’得一个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