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1~12 岁肥胖儿童不同步速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及步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footscan 7.9 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济南市文东小学10 名和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5 名学生(年龄在11~12 岁)进行足底压力分布和 步态特征的测试。以BMI>26 为肥胖判定标准,将学生分成两组(正常组与肥胖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步行时儿童足跟负重比例相 对要高,而肥胖儿童随着步速的提高,足跟部压力显著增大。(2)慢速行走时候,肥胖儿童的步长显著高于正常儿童,随着步速的提高,正常儿童 的步长显著提高,而肥胖儿童的步长显著降低,慢速行走时,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采取大步慢行的方式,而快速行走时,采取小碎步的快行方式。 (3)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肥胖儿童,随着步速的增加,步宽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
正常儿童步态特征有助于人们了解人类动作发展的过程及影响步态成熟的因素,还能为异常或患病儿童步态研究、诊断以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从步态分析及儿童动作发展研究历史演进过程出发,探讨和分析儿童步态特征变化及研究影响儿童步态成熟因素的时-空参数;从运动学、动力学角度阐明了正常儿童步态的成熟过程基本特征的研究进展,指明不同学者研究结果的差异甚至相悖的观点;析出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主要因素:肌肉力、平衡能力、协调与控制能力,并分析比较了近期的相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国内关于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应的步态特征,查找冰状路面与普通路面行走在足底压力分布方面的差异,探索如何减小滑倒因素以及对防滑鞋的选择和设计,为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对15名男性健康青年在冬季户外冰状路面无保护状态下的行走和普通路面的行走进行对比分析,对双脚支撑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冰状路面行走时双脚支撑时相和支撑时相较长,支撑的距离、复步长及足底压力中心纵轴最大距离较短,足跟着地时与地面夹角较小、踝关节角度较大、髋关节角度较小,足尖离地时与地面夹角较小、膝关节角度较大,足底足前区和足后区最大压力较小、离地腿足前区冲量较大、2个足区的压力变化率绝对值较小。应加强身体在矢状面的控制,在足尖离地瞬间,同侧躯干适当前倾,使人体重心投影处于支撑面内,增强行走的稳定性;加强着地腿的髋关节和踝关节的肌肉以及离地腿膝关节的肌肉的锻炼;选择和设计防滑鞋时要相应增大足跟部和足前部的鞋底面积,纹路相应加深,选用的材料相应较软且能吸收一定水分,此外,足跟部于足前部相比略有不同,足跟部的面积较大、纹路较浅及材料较硬。  相似文献   

4.
<正> 据北京西城区对4465名9—11岁的儿童进行体质调研的结果表明,肥胖发生率为10.08%。各地的新闻媒体也曾多次报道儿童肥胖症存在的普遍性,因此,儿童肥胖症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一、儿童肥胖的危害性 1.儿童肥胖会给成年后的健康带来潜在危险。据研究表明,10—13岁肥胖者到30岁时,女性中的88%和男性中的86%依然保持肥胖状态。 2.肥胖儿童体型欠佳,行动笨拙,活动能力差。不少肥胖儿童常有平足、膝内翻、下肢弯曲、脊椎和椎间软骨损伤等。 3.肥胖儿童由于胆固醇和脂肪酸量过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抗病能力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或  相似文献   

5.
偏瘫步态中时相与周期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偏瘫患者的步行周期时相变化,发现其特征,从而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ll和Ryuichi步态分析方法对30名偏瘫患者与30名正常对照受试者进行步行周期时相分析。结果:实验组中患肢比“健”肢的支撑期明显缩短,摆动期显著延长(P<0.01),对照组中两下肢的支撑期、摆动期无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双支撑期、步行周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自然行走过程中,偏瘫患者双下肢的单支撑期和摆动期的明显缩短是导致患者步行周期延长,步态异常,步速减慢,步行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提示增加单足支撑训练是改善患者步态和步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城区某所小学8—12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三个月的体育锻炼,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身体成分、各项运动指标、足底压力等各个指标进行监测,收集数据,使用spssl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儿童足弓具有一定的可塑性;(2)肥胖儿童在行走和跑步过程中足有外翻的倾向,跑步时大于行走;(3)经过三个月的健身锻炼,肥胖儿童运动时的平衡能力增加,减少了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中老年人步态指标与衰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分析139名中老年人在正常步行下的步态,研究从中年到老年这一衰老过程中步态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周期的划分,步长与步速,髋、膝、踝及力的变化,中年人与老年人存在较大差别,老年人的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变缓慢,仲髋动作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温州师范学院普通系80名艺术体操选修班女大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艺术体操训练,探索艺术体操对女大学生步态的影响.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学生行走时步速增大,步宽减小,髋关节在矢状面和额状面上关节活动的范围增大,踝关节落地角减小.这就表明,经过系统的艺术体操训练,学生行走时重心移动的速度加快、更加平稳,行走时平衡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何茂玉  金南  杨萍  黄光玲 《体育科技》2023,(3):28-30+35
文章以游泳对共济失调型脑瘫儿童生理方面的康复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研究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一名7岁的男性共济失调型脑瘫儿童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论认为,在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游泳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该名儿童的步态、行走能力、协调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该研究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吴云 《体育师友》2011,34(3):76-78
我国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肥胖儿童及超重儿童有所增加,几次全国学生营养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营养搭配不合理已成为引起肥胖儿童增多的重要原因。小胖墩现象的逐年增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发育不全,心身受损。文章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对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中学七年级10名肥胖体型女生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以韵律活动与舞蹈作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入手,改善肥胖儿童的体型,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Cybex-NORM等速肌力测试系统,RSscan足底压力板测试系统对27名在校大学生(男15名,女12名)进行步向角测试,30°/s,120°/s两种角速度踝关节内收、外展的等动肌力测试,旨在探讨大学生步态特点及内、外八字形成的肌力学机制.研究结果:(1)大学生青年步向角的正常范围为1~15°;(2)男性步向角均值约为11.4°,女性步向角均值约为4.7°,男女性别差异具显著性;(3)角速度为30°/s和120°/s的内收、外展峰力矩,内收、外展平均力矩以及外展内收力矩比值均显示男性大于女性,且有显著性差异;(4)踝关节外展、内收肌力并非随着步向角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内、外八字步态踝关节外展、内收肌力均小于正常步态;(5)30°/s和120°/s两种速度下,3种步态的踝关节外展内收肌力比都几近相等,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23岁左右青年大学生步向角的正常范围为1~15°,小于1°为内八字步态,大于15°为外八字步态;(2)步向角、踝关节外展、内收肌力矩,外展内收肌力比均存在性别差异;(3)内、外八字不良步态形成的肌力学原因是踝关节外展、内收肌力同时薄弱,而不是外展内收肌力发展失衡,深层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周倩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34-34,36
目的:本实验通过测量在赤脚、平底鞋及10cm高跟鞋3种条件下,女性步态的特征,分析不同鞋子对足部及步态的影响。方法:使用G-WALK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赤脚、平底鞋及10cm高跟鞋条件下的行走转身实验,测量其不同鞋子下步速、步长及步态周期。结果:本实验得出穿10cm高跟鞋时行走的步态特征是步速慢,步长变短,周期长。结论:因此长期穿高跟鞋对女性下肢及步态影响较大,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建议少穿或者不穿高跟鞋。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3岁至6岁健康儿童跑步步态特征,为幼儿动作发展过程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二维摄像和录像解析的方法,对3岁至6岁儿童跑步进行拍摄,然后进行分组分析,通过对相邻年龄间比较以及同年龄不同性别比较发现,性别因素对幼儿的跑步步态特征影响不显著,相邻年龄组之间步态特征呈现显著差异.幼儿着地运动学特征与成人存在差异,幼儿在缓冲起始阶段,蹬伸末段的关节角度四岁以后表现出接近成人的稳定状态.5幼儿在腾空阶段,髋、膝关节有明显随年龄增大的趋势,踝关节在四岁前五岁后有明显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d the tracking of physical activity (PA) measured by accelerometers and subjective self- and parental reports in normal weight and overweight and obese pubertal boys over two-year period. In total, 156 boys with mean (±SD) age of 11.53 ± 0.76 at baseline and with mean age of 13.94 ± 0.74 at 2 year follow-up were studied. At baseline and approximately two years later, the boys completed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and wore an accelerometer for seven consecutive days. On the basis of first year assessment’s body mass index (BMI), the children were grouped as normal weight and overweight and obese groups according to BMI cut-offs. Tracking correlations of objectively measured PA and subjectively measured PA were fairly similar across the 12–14 year-old-boys weight groups over two year period. Tracking correlations of objectively measured PA and subjectively measured PA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ver two-year period between both BMI group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pubertal boys objectively measured PA decreased over two-year period and so the boys started to be less active in their pubertal period.  相似文献   

15.
Walking is one of the preferred exercises among elderly, but could a prolonged walking increase gait variability, a risk factor for a fall in the elderly? Here we determine whether 30 min of treadmill walking increase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gait in elderly. Because gait responses to exercise depend on fitness level, we included 15 sedentary and 15 active elderly. Sedentary participants preferred a lower gait speed and made smaller steps than the actives. Step leng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decreased ~16.9% by the end of the exercise in both the groups. Stride leng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decreased ~9% after 10 minutes of walking, and sedentary elderly showed a slightly larger step wid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2%) at 10 min than active elderly. Active elderly showed higher walk ratio (step length/cadence) than sedentary in all times of walking, but the times did not differ in both the groups. In conclusion, treadmill gait kinematics differ between sedentary and active elderly, but changes over time are similar in sedentary and active elderly. As a practical implication, 30 min of walking might be a good strategy of exercise for elderly, independently of the fitness level, because it did not increase variability in step and stride kinematics, which is considered a risk of fall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了解和掌握武汉市3-6岁幼儿体质健康现状和变化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分别从性别、年龄、城乡三个方面对武汉市948名幼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男幼儿的身高、体重、胸围、坐高4项身体形态指标显著高于女幼儿,而且男女幼儿的4项指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显著性增加;乡村幼儿的坐高显著高于城镇幼儿的坐高;在身体机能指标安静心率上,3岁幼儿的安静心率显著高于4-6岁幼儿,乡村幼儿的安静心率要显著低于城镇幼儿;在身体素质指标中,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10m折返跑、走平衡木完成时间和双脚连续跳在年龄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走平衡木完成时间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5项指标均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不存在城乡上的差异,其余4项指标均存在城乡上的差异,且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年龄和城乡幼儿的体质现状存在显著性差异,3-6岁幼儿的体质发展存在关键期。  相似文献   

17.
对2010年黄冈市925名3~6岁幼儿进行体质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分别与2010年湖北省3~6岁幼儿体质测试结果和2005年黄冈市3~6岁幼儿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2010年黄冈市3~6岁幼儿体质总体水平情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幼儿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0年黄冈市3~6岁幼儿体质水平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但高于2005年黄冈市幼儿体质水平;男童体质水平总体上好于女童;幼儿身体形态情况总体上明显好于2005年;幼儿柔韧素质水平总体上差于2005年,速度、灵敏素质和协调性总体上好于2005年。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生长发育突增期青少年自然行走时左右足底各区域压力分布特征,采用比利时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20名青少年(13-14岁)正常行走时左右足底压力的测试。研究显示,13-14岁青少年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各区域的压力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意义,但左右双足的足底压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马静  陈谦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117-120
目的:探讨快速步行时,脑卒中患者与健康被试下肢肌肉在活动持续时间百分比、AEMG、MPF、复杂度等指标上的差异。方法:男性脑卒中患者10名及健康对照组被试10名,按照步长40cm步频60次/min的不同步速在平地上直线行走8步,采集患者偏瘫侧及健康被试对照侧胫骨前肌、内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的肌电信号,并利用足底步态开关记录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周期。结果:①患者胫骨前肌在摆动期、内侧腓肠肌在摆动期及第一次双侧支撑期的活动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健康被试;②患者胫骨前肌及股二头肌的平均肌电值增加,股直肌的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变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