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立足体育赛事举办的多方效益,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体育赛事举办价值转型、运营惨淡现状、世界大型赛事落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提出四个方面,就体育赛事消费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论证与分析,认为体育赛事合理有效消费的走向问题是当前赛事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回顾我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历程、特征,并提出展望。我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演进特征:办赛目标始终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办赛类别从单项赛事为主向多元综合赛事发展,办赛城市从个别城市举办向多城市争相举办发展,办赛模式从模仿跟随向创新引领发展。展望: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着力破解国际赛事举办难题,为全球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方案;不断提高举办国际赛事综合效益,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赋予新动能;充分利用办赛契机弘扬中国文化,为全球体育文化增添新色彩;科学规划和合理申办国际体育赛事,为办赛效能提高探寻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黄海燕 《体育科研》2021,42(1):8-14
在梳理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结合上海与国际顶级体育城市的赛事发展差距,提出上海建设国际体育之都的思路和举措。认为:体育赛事为发展城市新型经济、提振城市社会活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带来澎湃动能;上海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工作存在赛事的全球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赛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赛事本土化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等不足。最后结合《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提出2025、2035、2050三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从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完善体育赛事布局、夯实体育赛事资源配置基础、加大对本土体育赛事扶持力度以及落实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战略等方面实现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儒家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景观体育赛事发展中存在困境,对儒家经济学核心在景观体育赛事所起的作用给予重点剖析,并提出四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人为本,体育赛事规模由小向大发展,采取"草根行动"与"体育精英"发展思路;科学构建"家文化"成为城市景观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景观体育赛事应推选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品,并注重产品设计的视觉效果;景观体育赛事在借鉴西方景观体育运营模式过程中应本土化。  相似文献   

5.
高校各类体育赛事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内涵,阐述高校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主体结构与矛盾,指出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及结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有强 《体育科研》2012,33(2):39-45
在对城市文化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进行了历史回顾,分析了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结构、与上海城市文化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上海建设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战略,探讨体育赛事如何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果  刘京 《精武》2012,(30):59-60
体育赛事和体育礼仪是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中的体育礼仪是指在竞技体育赛事中以道德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表现公平竞争、律己敬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基于“蝴蝶效应”理论,研究体育礼仪对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的影响,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体育赛事旅游品种及市场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这一旅游形式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赛事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新开发的旅游品种,它将体育赛事与旅游相融合,增加国民体育文化的内涵,并促进比赛举办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国家走体育比赛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大有好处。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赛事旅游,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中国的体育赛事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前景广阔,将成为旅游业中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9.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山东省四所承办过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将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为高校借助承办体育赛事的契机,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体育融合是推动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能力的提高,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大型赛事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及理念的实现,为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包括人才问题、产业集聚、法律法规等许多问题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在大型体育赛事后使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建设中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民心相通,夯实合作基础的重要载体。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赛事、体育产业3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体育研究进行梳理,主要表现为体育文化传播:国际化与民族化并举;体育赛事:机遇与挑战并存;体育产业:创新与融合并立。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体育研究的深入性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性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体育研究的趋势展望:厚植民间体育交流,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体育交流合作;优化体育话语权环境,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的“中国声音”;创新合作模式与机制,契合“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2.
体育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物化载体,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进入中国。由于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体育文化本质上的差异使得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抗阻,因此,体育领域中的“西学东渐”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冲突的过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出:近代上海体育在西方侨民体育的示范和引导下,走上从惊诧、排斥到调和、吸纳西方近代体育的发展历程,完成了对西方近代体育从吸纳、比照、融通的3个递进的演进过程,实现了西方体育在中国本土化的“变迁”与“重建”的过程,上海民族传统体育也经历了“解构”到“建构”的痛楚,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特色体育事业图景建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当前国内主流话语使用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等图景描述都不足以完全指称我国体育发展的独特特征,而基于中国体育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体育中国",具有指称我国体育建设成就的可能性。"体育中国"是从体育方面建构国家形象的尝试,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及其发展模式的综合表征在国内外投射。而作为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图景的"体育中国"之构建,可以经由体育软实力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体育对外宣传与交流和体育文化输出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作为主要维度,基于2018年截面数据构建省域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聚类法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体育竞争力进行排序、评价、分层。研究发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在省域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体育竞争力强省和弱省之间的鸿沟已经初显;体育竞争力的强弱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省域体育竞争力由强至弱的三个梯队在地理区位上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延伸之势。由此,需要对中西部省份的体育竞争力建设问题高度重视,避免因省域间体育竞争力差距的扩大阻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开展方式、活动内容及运动形式。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自然产生的,而必将随着社会的强化得以发展。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是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形成的基础。地域性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形成,起到了核心主导作用。影响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发生、发展,决定了不同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发展模式与运行轨迹。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找出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发展方略及发展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周传志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36-537,541
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体育理论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体育发展,需要进行理论、体制和文化的创新.体育理论的创新可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扫清理论障碍;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为体育进一步发展"减负"与"护航"提供外在条件;文化创新通过古今中外体育文化的选择与融通,可以为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7.
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定。其要素主要包含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文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得出新时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应以人文本,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调整和促进竞技体育结构,优化发展学校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举国体制引领下,中国竞技体育在70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群众体育发展不容乐观。目前应以体育强国战略为契机,通过体育强国战略体系建立,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健身俱乐部作为一大体育产业支柱,是协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的良好中介。文章从健身俱乐部的角度来探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并试图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