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的存在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岚 《当代传播》2011,(6):31-33
在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有独特的存在态势:它是典型的文本,超越了话语所指称的具体事件;它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间距,使接受主体重新对文本的意义地“占有”成为可能;它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明确的接受者消失后,但又预设了潜在的接受者.正是因为新闻文本的这些独特态势,加快了媒体的反应速度,促进了新闻文本进一步逼近真实,对新闻接受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祝福》为例,通过对言内语境、言外语境和言伴语境对于文本接受的功能分析,指出:语境功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受到文本条件的制约,在文本解读活动中,接受者只有不断提高寻找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能力,才能在文本接受中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于志强 《新闻界》2012,(17):32-34
电视广告的文本缝隙是指电视广告的策略性中断。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从广告学的角度可以将文本分为作者文本、传播文本、受众文本。文本缝隙存在于文本传递的不同阶段,它的存在促使电视广告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从而提高了电视广告的收视率,扩大了广告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相似文献   

5.
刘育涛  李云璐 《传媒》2022,(5):52-54
随着短视频逐渐占领主流市场,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短平快的快餐式视听消费,精致化的创意内容成为关注焦点。在整体时长3~5分钟的视频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激发感情、吸引观众持续观看,成为一个创作难题。AI新技术助力高质量短视频的文本生成、素材剪辑和互动传播,视频创作已经出现人机协同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阅读时代,网络文本和读者都发生了迥异于纸媒阅读时代的结构性变化。网络在给大众带来阅读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信息焦虑、阅读浅表化等问题,这使文本和读者主体性的构建成为网络阅读关注的焦点。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研究理论,为人们认识网络阅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网络阅读构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CP现象在当下网络文艺中层出不穷,与互联网逻辑深度融合、密切挂钩,甚至被商业收编为一种营销策略,它的火热折射出浪漫题材、情感性文本对于观众的永恒吸引力.CP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文本,它从创作到接受都深受浪漫小说影响;嗑CP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行为,它体现了读者中心的文本观,并且抒发了当代观众对真、善、美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8.
文艺传播的本质是审美。以往的文艺理论忽视了文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维,即"接受者"。其实,文艺作品的意义相当一部分是接受者主动性参与和创造的产物。文艺文本与讯息文本不同点在于它具有"交流能力",可以使接受者在接触它的时候体验到、而不是认识到某种当前世界不存在的,或者接受者尚未意识到的东西。接触文艺文本的过程,不是确认信息和搜集材料的过程。接受者用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进行理解、补充或抵制。如果作品与接受者的经验持平,接受者反而失去了兴趣,只有作品一定程度上超越、校正了他的经验,接受兴趣才可能被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古籍翻译跨越时空,不仅涉及语言理解问题,亦涉及文化传承问题,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最易造成译者的表层理解从而引起误译.文章基于前人研究,结合古籍英译的特殊性,借接受理论探讨古籍英译的文本选择、意义实现和读者的接受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信息接受活动中,受众既可以获取新闻文本的整体信息,也可以只是把握新闻文本中的核心信息,还可以从新闻文本内获取部分信息——微信息。一、什么是微信息纵观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周老虎、天价烟、维基解密等事件,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文献信息的接受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信息是人们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工具.信息的文本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成为我们与客观世界沟通的重要中介:一方面,传者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闻信息文本来反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连续发生的校园血案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校园血案的报道中,部分受众却产生了"误读"现象,本文以接受理论为研究的基础理论,结合都市类报的相关报道文本,分析了新闻误读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规避新闻误读现象作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16.
《功勋》作为近期受关注度最高的新主流电视剧,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视剧传播与接受的壁垒,无论在电视端还是在网络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收视成绩。尤其是其中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更因其与电影《长津湖》的互文,"破壁出圈"成为流行文化。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权利不断提升,消费者成为叙事的积极参与者。文本客体不仅在历时性的角度与历史文本形成纵向的互文性表征,更在共时性的角度,于生产与消费、创作与接受的双向互动中形成多维建构,从而实现了文本意识形态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17.
张渤 《新闻知识》2021,(2):57-61
本文从跨屏传播视角出发,以西安广播问政节目《党风政风热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呈现传受双方对节目文本的解读位差.本文认为,尽管问政类节目获得了政府部门更为直接的监督赋权,但在跨屏传播生态下,媒体有必要慎待节目的问责话语及其跨屏效果,对受众解读进行持续观测,规避流量思维诱导,回归并延伸问政节目的建设性取向.  相似文献   

18.
赵青 《大观周刊》2011,(18):94-94
大家在CAD的制图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字体不匹配,出现乱码.本身CAD就没有提供插入文本命令,如何在CAD中做纯文本的导入导出.又怎么把CAD图型转换成图片文件,通过打印机怎么将设计好的CAD图输出出来,随着CAD制图文件的增多。还在为存储器太小不够而发愁。今天我就帮大家解决以上让大家头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罗杰·夏蒂埃的阅读研究对接受美学理论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夏蒂埃对于阅读的研究一方面继承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积极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出于阅读史研究的主体性的要求,夏蒂埃更加强调文本物质形式以及读者的阅读实践的重要性。可以说,夏蒂埃对阅读的研究是对接受美学的扬弃,是将接受美学借用于书籍史研究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20.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