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现代性”和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充分凸显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是在不断诉求自身的发展和转变中接受到现代性问题的。汪晖在他的著述中,将中国的历史叙事和现代性反思熔铸到一起,这种视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学者努力寻求自身现代性历史进程的渴望和焦虑,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式的现实批判与关注的精神。我们无意于围绕汪晖等人引发的论战,而是试图把汪晖式的思考置放到20世纪这个宏大主题中,试图引发人们回到历史的基本层面回看百年以来中国的现代性进程问题。周志强  相似文献   

2.
靳奇 《图书馆》2000,(4):78-79
(摘自《北京晚报》2 0 0 0年 6月 2 9日 )“长江 (读书 )奖”公布结果后 ,一些学者对评奖结果感到惊愕 ,他们认为 ,参与评奖者获奖 ,有违学术评奖规则 ,这说明主办者工作上有失误。具体所指是 :“长江《读书》奖”指导委员会特邀名誉主席费孝通获特别荣誉桨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汪晖获专家著作奖 ,评委钱理群获文章奖。批评和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汪晖获奖一事上 ,因为汪晖不但是评奖单位负责人 ,还是评选学术委员会召集人之一。批评者认为 ,这两个身份中的任何一个 ,就足以引起回避。旌旗网上书店阅读资讯频道和其他一些网站对此公众话题作了…  相似文献   

3.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4.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上的梁启超与鲁迅,究竟是否如汪晖所言具有"思维方法和心理的‘同一性'"呢?或说二者同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的"逻辑体系"是否"同一"呢?  相似文献   

6.
木马之战     
《电子出版》2005,(10):30-34
“我想,我们应该烧掉这个东西。”“我想,我们应该烧掉这个东西。”3000多年前,面对希腊人突然遗留在战场废墟上的这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王国的小王子帕里斯对他的父王说。因为他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个突然出现的物体会带来厄运。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整个军队固执的把这只庞然大物作为战利品运回了城里。几天后的夜里,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士兵从内部打开了特洛伊那坚不可摧的城门——特洛伊因此陷落。如果帕里斯仍有灵魂存在的话,他也许会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如果当初我坚持把这个带来厄运的东西焚烧掉,那么特洛伊将会是怎样一种结局呢?请允许我改编情感作家姜汤的一句话:“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是木马横行的世  相似文献   

7.
从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一套关于文学和美术的小丛书,这就是“文艺连丛”。因为它“小”——品种少、印数少,所以不大为人所知,而且留存于世的书籍,为数甚少,在不少国内知名的藏书家手中,恐怕都没有这种书。但是,做为出版史料,我却认为值得一提,因为它是当年鲁迅先生精心编辑的一套小书,译本可靠,图文并茂,是出版界出版书籍的范本。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约定的编辑,是肯负责任的编辑;所收的  相似文献   

8.
我看编辑工作朱永庚在一份编辑工作者的登记表中,有个栏目是“职业观”,也就是对编辑这个行当的看法。我猛一看到这个栏目时,脑中一片空白,因为尽管做了七八年的嫁衣匠,却从未对这个问题作过认真的思考。思付良久,我在那一栏目中写下了如下几句话:编辑一面当学生,...  相似文献   

9.
自<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刊登<汪晖〈反抗绝望〉的学术问题>一文后,关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被媒介炒得沸沸扬扬.本文试图通过对<南周>关于该事件的议程设置及其"编者按"进行分析,来考察<南周>在这一报道中的立场和角色扮演,并呼唤对媒介公共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0.
1999年2月7日《大连晚报》的《科场作弊罪通天》一文写道:鲁迅“去看社戏,也是好多个仆人前呼后拥的。”看了此句话,我不敢苟同,因为《社戏》中的“我”(即鲁迅的原型)去看社戏,并没有仆人跟他,而是外祖母家的十多个少年朋友陪他去。《故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中国辩证法的历史和文化转变过程的研究。这个过程其实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通变"对西方思想进行解读的一个过程。在这项研究中,我的收获是极大的。这个研究包含了对很多历史和哲学问题进行的严肃思考。下面就介绍一下对一些问题进行长时间思考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课才是成功的大学讲课呢?这个问题太大,一句两句说不清。我倒觉得一个教育专家讲得甚好,他说,所谓成功的大学讲课,那就是讲胡适让人喜欢胡适,讲鲁迅让人喜欢鲁迅。就是说,教师只要能让学生喜欢、关注、思考你所讲的对象,你的授课就成功了。如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我们完全可以说,李先生讲《文心雕龙》是讲得成功了。  相似文献   

13.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14.
华南师范学院李育中教授过去在《试积鲁迅之书》说:“有朋友颇羡慕我那本一九二六年线装印蓝色字的《痴华鬘》,但我却羡慕另一朋友那本金陵刻经处所印的《百喻经》,因为那才是鲁迅亲自‘施洋银六十元敬刻’的最早印本。”(《羊城晚报》,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在笔者旧藏鲁迅先生著译初版书中适有此二书,《百喻经》是初印本,而《痴华鬘》一书是鲁迅手书制签本。分别介绍于下。《百喻经》分上下两卷,收譬喻故事九十八则,是宣讲佛教大乘法的寓言性质的经  相似文献   

15.
出版研究年会的领导同志要我谈谈有关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情况。我觉得这已是历史了,不宜在这里多占用时间,所以只能约略地说一些。因为是凭记忆谈的,可能个别地方与事实会略有出入。 1975年10月,周海婴同志为出版鲁迅著作的一些有关问题给毛主席写信以后,当时出版局的领导同志开始过问了这项工作。那时由我们委托13个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中文系代为注释20多种鲁迅著作单行本的任务,已经基本分配完毕,并已印出了新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17.
鲁迅之子周海婴去世时,我写过一篇悼念文章,用了"鲁迅的政治场域"这个词,来概括周海婴一生的轨迹。其实,不仅是周海婴一直在"鲁迅的政治场域"下生活,现今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只要读过点书,或多或少都与"鲁迅的政治场域"有关系。这个关系从哪里来的?大致还是一直萦绕在耳边的这样一段话:"而鲁迅,就是这  相似文献   

18.
河西 《编辑学刊》2010,(1):65-67
《读书》换帅风波过去一年多了,现在雨过天晴,汪晖和黄平的离去也早成了昨日旧闻,对于流传已久的沈昌文不满汪、黄主政时期《读书》学术风的传闻,沈昌文的反应也是模棱两可,他说:说不上满意不满意。《读书》不是我的私产,我也没有老干部的那种责任心,退休后还要管这管那。  相似文献   

19.
那是1956年10月,北京正积极筹备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我除了报道新建的北京鲁迅博物馆之外,一心想抓住这个时机“多做点文章”,千方百计“挖”新闻。有一天,从翻阅鲁迅的大量史料中了解到,鲁迅生前在北京先后居住了十四年多,写下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对旧社会展开了不妥协的、顽强的斗争,成为他光辉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他的不少事迹,还是鲜为人知的。因此产生一个报道主题:当年鲁迅在北京怎样生活、写作和战斗的?  相似文献   

20.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