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学生阅读》2007,(9):48-48
伏尔泰机智脱险 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正好到英国旅行,落在愤怒的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喊着:“把他吊死,把他吊死!”伏尔泰被抓起来,带上绞架台。幸亏他的英国朋友赶来,大叫:“他是学者,不参与政治,不能把他处死!”“但他是法国人,是法国人就该死。”愤怒的那群人吼道。两边正争执不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正好在英国旅行,落在愤怒的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喊着:“把他吊死,把他吊死。”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全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家.四百年后的今天.莎士比亚仍然是英伦岛上一颗永不坠落的文学太阳.成为英国的文化象征和不列颠人的骄傲。在英国人眼里.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文明的象征”、“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人物”、“优秀的、代表着‘英国最佳”’。保守党更把他誉为“英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旗帜”。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具有独特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其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他的独特信仰和他对人的独到见解以及他的独特的“连接”的思想。他摒弃基督教,信仰艺术。欣赏人的无限能力和崇高个性,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条件下人的弱点。他揭示和批判了英国人的心灵发育不良的现象,认为只有通过连接———即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及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统一,才能实现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实现人的完整和幸福。  相似文献   

5.
英国有一句谚语:“行为美好品自高。”一个人“美貌”之动人不仅取决于他面容之姣好,同样,一个人“美德”之感人是须借重他行为之高尚。  相似文献   

6.
E.M.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多发表于20世纪初到“一战”爆发之前,这个时期也正是英国城市化如火如荼的阶段。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英国中产阶级内部的关系。他的小说《霍华德庄园》用自成一格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洞察力地再现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情况。通过解读《霍华德庄园》,本文旨在重新审视英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兴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巧断金币案     
英国统治印度时,那些在印度的英国人十分骄横,傲慢。一天,一个英国军官骑着马在街头兜风。忽然,一个装得鼓鼓囊囊的钱包从他口袋中滑出来,掉在了马路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钱包没有了,赶快回头寻找。一位好心的印度人捡到了钱包,正在焦急地寻找失主。他见那位英国军官焦急的样子,便问他:“老爷,你在找什么?”英国军官回答说:“我的钱包丢了,正在寻找。”好心的印度人马上把钱包还给了他。可是,那个英国军官见印度人老实好欺,便想趁机敲诈他一下。他打开钱包,数了数,然后威胁印度人说:“我的钱包里装了70枚金币,现在只…  相似文献   

8.
James Blunt无疑是2005年度欧美主流乐坛最让人惊喜的“黑马王子”。这位曾经在战乱的科索沃率领3万英国维和部队的上尉,用他那伤感而沙哑的嗓音和一首凄美得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心碎的《You Are Beautiful》,攻陷了众多乐迷的心。今年三月,在有英国“格莱美”之称的“英国流行音乐大奖”颁奖典礼上,他一举摘取“最佳流行艺人”和“最佳男歌手”两个重要奖项,而他首张专辑《BacK to Bedlam》的销量步步高升,风行欧美,他的这份成绩单可谓炫目得让人难以置信。然而,所有被James Blunt打动的人都知道,他并不只是一个背着吉他、拿过往战场上的经历招摇过市的歌手。他的音乐中,有生活,有爱,有他经历过的生与死的决裂,还有让你心湖澎湃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1918年8月初,英国人庄士敦成为溥仪的“帝师”,教授英文。庄士敦是英国苏格兰人。他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专门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毕业后先被派到香港任英国总督的私人秘书,后又被派到山东任威海卫殖民地行政长官。最初他只能讲广东话,到威海卫后学会说北京的官话。  相似文献   

10.
旅行·探索·分隔——爱·摩·福斯特小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领导成员之一的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倾向。福斯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在其深处有一种叫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评论家艾·阿·理查兹认为福斯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  相似文献   

11.
黄梅调电影脱胎自传统黄梅戏,电影剧本选择和情节安排在内容和思想上与黄梅戏截然不同。李翰祥对黄梅调电影剧本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造成其作品在思想情节上的连贯性,电影最终超越原有戏曲的框架而拥有更多个人印记。“身份变化”、“女性自残自杀”等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是黄梅调作为类型片的一个特性,也是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中构筑其“多重世界”的重要手段,潜藏着他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不仅使英语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兴趣,而且也会提高其想像、概括、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理解记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列举了阅读教学中“内容导入”、“材料编写”、“练习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用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旨在通过重视学生特点、关注教学环节,借助用多种方式和不同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3.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4.
裴颇之《崇有论》乃是“贵无”思想之反对,其立论之目的在于“救时之弊”,故其立论重在对“贵无”思想所产生之社会流弊进行批判。其在辨析“有”“无”之关系时,亦主张“总混群本”为最高之道,而“无”不过是“有”之所遗,表现了传统儒家士大夫强烈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水平,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一刀切"和"教师权威性"为主要特征,严重束缚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改革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新科学》一书中,维柯从“诗性智慧”“语言产生”“文明起源”“历史循环”等角度探讨了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以此作为解读人类史前文明的钥匙,从神话考查原始社会与原始思维的方法对了解早期人类文明开辟了新路径,并影响了此后美学、神话学等学科的发展。维柯在《新科学》中对神话故事的解读反映出他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是如何起源并发展的”。这种肯定神话价值并将其自觉运用到认识人类社会的尝试,对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赫尔德、缪勒、卡西尔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这种方法,由此可见维柯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以“复数的解释和记忆”颠覆既成的、统一的“历史的讲述方法”是1964~1967年前后大江健三郎最关心的问题点。本文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从小说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叙述方法”中考察大江健三郎的历史意识,以及因这种历史意识的介入而达成的文化批评的情状。在《万》中,关于万延元年农民暴动的所有传承、记录、记忆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以特定的意图被讲述、被接受的,而大江所真正要抒写的绝非“历史”本身,而是重复着这种“历史”的“当下”。这部作品是深层次进行民族反思的操作.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唤起和对“历史意识”的追究来进行的对日本近代史的批判。大江健三郎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又开拓出了他身为“启蒙者”的又一条新路.即通过对历史的追究进行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8.
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完成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它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由于自己的梦想失败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美国梦的受害者;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威刺·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原因还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死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9.
哈代以悲剧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人生充满了忧患和痛苦。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塑造了“一个纯洁的女人”的完美形象,反映了他对人类真挚的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也是他人道主义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延安小说”视野中考察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可见其小说内在的思想演变轨迹.卞之琳在“延安小说”语境中的短篇小说由单纯乐观开始生发了新的主题.《山山水水》放弃了单纯反映现实的视角,以他去延安之前的思想准备作为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点.在《山山水水》中通过自语和对话思考了“延安小说”语境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观照人物、邦国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