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政府治国理政和人民不懈追寻的美好愿景。公民素质,尤其是当前社会建设者和实践者——成人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教育“公益性”和“非产业化”的定论,无疑为成人教育反思、重新定位提供新的背景。基于此认识,笔者提出了“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公民教育使命”这一命题,通过对成人公民教育与前成人公民教育的区分界定,成人公民教育原则以及推进成人公民教育策略的探究,以期对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公民教育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政府治国理政和人民不懈追寻的美好愿景。公民素质,尤其是当前社会建设者和实践者——成人公民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教育“公益性”和“非产业化”的定论,无疑为成人教育反思自我、重新定位提供新的背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提出了成人教育的公民教育使命这一命题,通过对成人公民教育与前成人公民教育的区分界定,成人公民教育原则以及推进成人公民教育策略的探究,以期对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公民教育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4.
刘香东 《成人教育》2009,29(3):87-88
美国成人公民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传统,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分层次的内容、以及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我国现有成人的公民状况不容乐观,借鉴美国成人公民教育的经验,我国应注重创建公民文化,建设公共领域;关注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利,实施积极的成人公民教育;拓展成人公民教育的多元化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的生活与教育在摆脱物质匮乏与精神束缚、培育公民个体性与自主性的同时,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思维与孤立化的学习风格。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公共人”的衰落与“自恋者”这一“个体人”的生成,进而阻碍新时代公民公共意识、公共德性与公共精神等的渐进与发展。对新时代德育建设而言,公共性的建构既在所难免又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及其道德教育领域应积极寻求打破个体化桎梏的出路,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必然使命。道德教育应多渠道提升学校制度体系的公共性,建构公共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传递合作交流、自由公正等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实现“公共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8.
陶跃宏 《教育艺术》2005,(10):14-15
“两课”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以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常的人格,具备正常的公民素质为基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相似文献   

9.
教育成人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公共生活这一基本场域。公民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生活,惟有个体理性的参与才能促成公共生活的秩序与和谐,个体的公民品格也可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得以形塑。公共生活的展开意味着公共善、正义、友爱等基本价值在公共空间中的显现,个体向着公共空间开放、追寻公共价值的过程,反过来也是公共生活与公共价值拥抱个体、共同体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个体进入公共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展现自我、充实自我的同时进入公共生活价值熏染之中。进入公共生活,向公共空间开放,接受公共价值的熏染,在造就公共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中,让个体成为活在公共生活中的真实个人。  相似文献   

10.
特殊教育也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这是特殊个体未来生存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召唤.根据特殊人群的特点,公民精神培养重在独立人格成长和公共理性建构.遵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特殊个体应以独特发展促进独立人格成长,并在平等交往的民主生活情境中培养公共理性.教育者应致力于发现特殊发展潜能,为特殊个体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开辟通道,培植公民人格长养的生境,并使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有机融合,将公民社会的基础建构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是文化服务,文化传递以及塑造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3.
公民伦理的显现领域与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伦理作为市场社会充分发展的产物,其本义是以公民身份出现的个人、组织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就公民伦理的主体而言,有以个人形态出现的公民伦理,也有以组织形式出现的公民伦理。前者表达的是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个体公民和企业公民相互交往时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后者描述的是企业公民、公益组织在与其他个体公民和组织相互交往时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于是,公民伦理的显现领域和实现方式就主要表现为以个体和组织为主体的公共交往活动及其规则的有效性。从性质上看,公民伦理作为公共伦理的主要形态,其根本特征是它的功利性,即便以友爱的形式出现,其终极目标是自利。  相似文献   

14.
“公共理性”是指各政治主体以公正的理念,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政治生活中对公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正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理性。要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就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导,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公民意识培养。本文旨在从公共理性的维度,在阐述公共理性基本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共理性对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逻辑思维所具有的规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共治理视阈下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基于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涵,着重从公共治理及公民个体层面分析了公共治理的价值诉求——公民参与,即从公共治理层面而言,公民参与是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有助于公共治理目标的实现;从公民个体层面而言,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提升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公民自身利益的实现。进而提出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治理的路径选择: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构建公共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的拓展和公共生活空间的延伸打破了公民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以陌生人为主要交往对象的公民社会更仰仗和依赖于公民个体的理性自觉,培育公共精神、提升文明素质的时代课题因此凸显。以公共精神为核心,包括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宽容的美德、平等的精神以及开放与自由的心态等在内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公民文明素质的观念系统。加强法的教化和外在行为礼仪的教育和培养,是公民文明素质外在行为系统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康德有言,"自然迫使人去解决的人类最大问题,就是达成一个普遍管理法权的公民社会",因而建立和维系公民社会是人类的最高使命。国家的基础在个人,理想的公民社会必须建基于健全的个体,有赖于个体在谋求他人的福祉之中充分地完善自我。教育的本质乃是个体成人,成为服务于社会的公民,这意味着公民教育事关教育的整体目标。本文立足于个体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公民的整体性生成原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多种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1.在过去,成人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据1977年调查,建国三十年,职工、农民在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生已达到122万人,相当普通高等院校同期毕业生的三分之一。三中全会以后,自1979年到1986年。成人高等学校又培养了专科以上水平的人才160万人,相当于同期普通高校毕业生的75%。“六五”期间,成人高等学校共培养  相似文献   

19.
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是共青团组织倡导开展的一项公民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毒愿服务和成人宣誓仪式三个环节。在目前的成人仪式公民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化、泛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等弊端,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全面理解“四有”公民的科学内涵;建立相应的公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公民训练;关注现实个体,寻找理想观照下的现实关怀;培养主体意识,平衡权责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由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技能、公民行为四个具有内在的知行合一关联的要素构成。对我国9个省份的17所高职院校的1821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综合剖析高职学生公民素养的现实样态后,发现高职学生公民素养呈现出公民知识的“累积”与“碎片”并存、公民意识存在“强认同”与“弱体验”反差、公民行为的“他律”与“自律”偏在、公民技能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结构失衡等特点。优化高职学生公民素养,应以公民素养四维要素为经,以高职学生公民素养现实样态为纬,采取“零存整取”方式,重构校园体验文化,创设公共参与渠道,甄选多样化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