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概念隐喻的学科生态系统研究,应当统筹学科组织发展的生态规律和社会价值,以期实现公众利益与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学科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由学科组织、组织种群、学科群落等要素构成的组织生态子系统,还包括由知识共享、获取、内化、创新等活动构成的知识生态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的协同耦合为世界一流学科的生长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认为要培育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就必须从开放度和关联度两个维度探寻学科系统演化的可能路径。比较而言,首先优化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将学科组织独立生长阶段过渡到学科组织之间的合作创新阶段,然后侧重解决学科系统的协同创新难题,应该是我国大学培育学科生态系统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科组织健康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学科组织除了拥有高水平的学术绩效,还能够实现绩效与学术声誉、社会责任、理念引领的协调性,并有能力实现持续发展、自我更新、质量越升。以组织健康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学科组织健康概念模型,并分别阐述了学科组织健康的演化机制和行动框架。学科组织健康的演化机制主要包括生存机制和发展机制,具体体现在适应环境、竞争与合作、融合创新、自主进化四个方面。学科组织健康的行动框架包括学科评估理念、学科生态结构、学科建设机制三个维度,三者形成一个正向的组织健康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学科生态困境及系统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学科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从当下现实发展境遇来看,地方高校学科面临着生态定位不够准确、优秀人才短缺、价值取向错位、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优化地方高校学科生态系统,要在厘清地方高校学科生态层次及其机理关系的基础上,找准学科生态定位,构建特色学科生态群落;引育学科优秀人才,打造一流学科梯队结构;扭转功利发展趋向,重建学科良性发展生态;创优学科生态环境,形成学科发展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4.
刘永 《江苏高教》2020,(5):29-34
一流学科建设是国家积极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合理、切合中国学科发展实际的一流学科评价对于一流大学的建设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流学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共同的产生机理、运行机制、生存规则、演化规律。因此,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去探究一流学科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具有可行性。从遗传的角度看,一流学科评价要注重其历史价值;从变异的角度看,要凸显一流学科的时代特色;从学科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看,要强调一流学科与环境的多元共生;从根植中国学科传统的现实看,要构建一流学科的自我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有赖于健康的学科组织,它能够实现绩效与学术声誉、社会责任、理念引领的协调一致,并有能力实现持续发展、自我更新、质量跃升.以学科组织健康为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动力来源、行动路向、学术结构维度观测世界一流学科的组织健康特征,在此基础上整合学科组织健康的理论框架,旨在探寻与学科可持续成长相适应的组织理念、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学科不仅需要持续推动知识组织化建设,更需要面向知识网络化的挑战改造其组织结构;世界一流学科并不期待大学制度层面的跨越式变革,而应该遵循学科可持续发展规律促进知识创新与组织演化迭代更新;世界一流学科是一个系统形塑的结果,特别重视"大学学科"理念的深化,以及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学科规训理论视角探索学科演化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发现学科发展是在内部动力驱动和外部动力保障下实现的对知识的不断解构与重构的内在生发过程,遵循"知识—教育实践方式—权力"的动态演化逻辑.反思时下我国一流学科发展动力机制,总体呈现出政府主导、模仿借鉴和自上而下的外推式发展特征,在充分发挥外部动力积极作用的同时,因难以充分扎根本土的实际情况而无法有效调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滞着一流学科的深入发展.突破这一困境,高校应适度转变一流学科建设理念,构建起以知识逻辑为主的价值导向、以本土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和以基层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组织团队,全面激活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一流学科本土化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拥有若干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形成以科学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模式为基础,建设一流学科无疑至关重要。基于学科的内涵、属性和分类标准,以中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学科布局量化分析发现,学科布局结构呈现如下布局特征:门类齐全,冷热不均;基础应用并举,理工社交融;冷门学科,特色突出。运用层次聚类法分析得出,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发展模式主要有:理工社协同发展模式、基础学科群支撑模式、主干应用学科群引领模式和特色学科差异化发展等模式。依据学科之间的关联度、学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开放度,构建学科布局生成机理矩阵,总结归纳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生成具体学科布局:优势学科的自我生长;院系合作产生新的交叉学科;校校合作产生新的整合学科;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技术难题催生新特色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应积极培育健康的学科生态环境,优化"学科链"建设,实现我国"双一流"建设核心环节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的集群化、综合化态势,借鉴生态学理论,认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着力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科生态群落;并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学科群应具有的四个特征,即学科群是一个有机集合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其构成方式与尺度是可调的,其构建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最后,提出了学科群建设过程中的学术组织形式与制度建设以及学术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科内部学术人员之间通过合作创新进行相互学习是学科组织成长和壮大的重要内部推动力,因此,刻画学科合作创新行为和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科的内部机制和演化过程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学科。学术人员之间的合著行为是学科中最主要的合作创新形式。本文利用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某个学科1986~2008年2563篇合著论文数据,构建了学科合著网络图,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学科合著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网络结构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测度,希望通过对学科合著行为和特征的刻画,分析学科内部机制和演化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学科的知识与组织双重属性和系统科学理论构建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组建学科知识系统模型和学科组织系统模型,并分析其内部动态演化机制,以厘清一流学科生成机理,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提高学科组织与知识管理能力的建设水平,实现学科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学科“组织”与“知识”二元属性为研究基础,试图论述学科组织管理与知识生产之间的耦合机理。我国学科组织管理模式随着学科发展水平、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发展特色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当前高校学科组织管理与知识生产之间存在学科目标协同、学科信息共享、学科资源整合和学科文化耦合四种耦合机制,并基于耦合作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一总两线”的学科矩阵模式,并呈现出以学科群为统领、无边界开放、非正式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等特征与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学科的知识与组织双重属性和系统科学理论构建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组建学科知识系统模型和学科组织系统模型,并分析其内部动态演化机制,以厘清一流学科生成机理,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提高学科组织与知识管理能力的建设水平,实现学科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际学术合作状况反映了一个学科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生产水平和科学创新能力。以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我国一流学科国际学术合作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案例,分别从国际学术合作的规模系数、强度系数、主导系数、质量系数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一流学科国际学术合作现状,探讨我国一流学科国际学术合作的参与度、影响力、话语权。研究发现,我国一流学科在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塑造主导地位方面表现较为积极,在国际合作成果产出能力、构建优质合作关系方面表现相对不足,已经形成了一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科,但整体上与同领域国际顶尖学科仍有一定差距,在国际学术合作过程中呈现出了四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郑石明  要蓉蓉 《教育研究》2021,42(3):113-125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学科作为重要的评价单元必将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学科建设,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如何建设学科生态系统和选择实践路径仍需探索.优化学科生态系统需要打造学科群、突出"高峰高原"学科发展优势和树立学科品牌.因此,各高等学校应从社会生态系统、学科内部生态系统和学科群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完善动力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协调学科发展和推动学科开放,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以促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郑石明  要蓉蓉 《教育研究》2021,42(3):113-125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学科作为重要的评价单元必将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学科建设,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如何建设学科生态系统和选择实践路径仍需探索.优化学科生态系统需要打造学科群、突出"高峰高原"学科发展优势和树立学科品牌.因此,各高等学校应从社会生态系统、学科内部生态系统和学科群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完善动力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协调学科发展和推动学科开放,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以促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路径。高水平财经大学作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分支,如何依托现有学科结构和组织特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C大学为案例,基于学科生态系统视角建构了分析框架,对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探索进行分析,并归纳了案例高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逻辑:以突破学科边界为目标,逐步建立“虚实结合”的“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以人事制度与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抓手,逐步完善学科交叉制度支撑;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与外部社会生态系统的持续互动。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位视角看,研究型大学可视为一个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强调的是在学科生态系统中,每一学科个体的发展战略选择都应该基于学科系统整体的资源环境特性以及学科自身属性与能力,通过生态位分化策略、生态位扩充策略与生态位协同策略,选择与学科自身的生态位宽度和关联度相契合的最佳生态位,合理定位自身在学科生态系统中未来发展与演化的战略。针对研究型大学学科本质特征与内在发展规律,对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总体战略规划,能够解决我国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巩固香港研究领域的优势,鼓励大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香港大学教资会于1998年推行“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形成竞争优势要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难以替代等静态资源;组织还应具有动态能力,能够构建、整合或者重新配置其他资源或其他能力。“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组织资本、物质与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等独特的、异质性的资源,加强组织合作与完善项目管理,形成竞争优势。尽管“卓越学科领域计划”曾面对竞争性过强的质疑,以及与主题研究计划合并的建议,但“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仍继往开来,为香港公立大学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19.
选取佐治亚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运用“学科成长史–学科系统结构–大学组织制度”的分析框架,全景式呈现理工科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特征。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充分体现了领导型学者的关键行动力,回应国家需求的使命担当,以及适时拓宽组织外围的重要性。除了学科组织化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往往依托学科群落进行跨学科研究,并为人才培养供给多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氛围。在大学组织层面,世界一流学科具有明显的“在地化”特征,其发展方向和前景高度依赖所在大学的历史传统、发展模式、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学视野和研究方式来透视和分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以安徽科技学院生态化学科建设为例,阐述地方高校生态化学科建设必须格守适应性理论、平衡理论、生态位理论以及竞争与共生等生态学原理,构建多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学科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学科格局,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档次,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主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