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学科的知识与组织双重属性和系统科学理论构建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组建学科知识系统模型和学科组织系统模型,并分析其内部动态演化机制,以厘清一流学科生成机理,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提高学科组织与知识管理能力的建设水平,实现学科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学科的知识与组织双重属性和系统科学理论构建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组建学科知识系统模型和学科组织系统模型,并分析其内部动态演化机制,以厘清一流学科生成机理,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提高学科组织与知识管理能力的建设水平,实现学科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3.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包含知识创新与组织构建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和主线,后者是推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是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寻求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提升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可通过加强组织使命、组织形式、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等环节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后,斯坦福大学的工科之所以能够迅速超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在于:在学科发展方向上更加符合知识演进的趋势,在学科发展战略上更加聚焦,在学科资源获取方式上更加多元,在学科制度环境上得益于斯坦福大学的应用传统和简化的组织结构.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发挥学术企业家的关键引领作用,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抢占学科知识前沿,并构建有利的大学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和变革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知识生产的三种模式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组织、制度建设的关系,认为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应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大学自我调整,能够激发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动力、高深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力,提高服务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大学综合竞争力。"双一流"建设要深刻认识并适应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变革趋势,主动调整和改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模式,构建跨学科、超学科教育、学术组织和制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传统学科""跨学科""超学科"概念辨析,结合对学科知识生产发展历史研究,将学科知识生产划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三种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基础,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补充和延伸。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划分既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生产、创新,又有利于大学更好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实现大学使命。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一流学科建设中,诸多大学主要遵循经济逻辑,使得学科建设过分追求投入产出比,功利色彩浓厚;学科发展的自然生态被破坏,学科之间极度失衡;学科教学事实上被忽视,学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考评体系对知识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缺乏深厚的社会土壤;学科建设的经费对学科发展的环境、制度、理念等软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等等。基于学科生产、传播、运用知识的目的,基于当代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情境性、跨学科性、社会反思性、规模效应、本土性等特点,从大学的层面来看,一流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知识生产逻辑与经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以知识生产逻辑为主线,经济逻辑为补充。具体表现为:坚守知识生产逻辑的主线;凸显知识的本土性与应用性;提倡"学科群"的理念;坚持全面的"学科"概念,彰显学科中教学的元素;加强一流学科团队的建设;尽量减少行政权力的粗暴干涉,使学科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学科制度下,一流学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蜕变为功利化行为,陷入了诸多误区:追逐排名的一流学科建设注重学术指标,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科水平;不同主体的价值追求各异,严重削弱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效果;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注重资源投入的外在“利诱”,却忽略了学科内生动力的激发;以一级学科为平台,违背了今天知识生产的特点和要求。走出一流学科建设的误区,就要加强一流学科生产能力的建设,协调政府、高校和学者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科成员的内生动力,加强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中人们较多考虑外在的组织框架构成、要素投入和评价体系建构,而对学科发展的精神内核关注不足,对学科文化建设研究不够,在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建设一流学科,需重视学科传统、内在品质的积累,培育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着力营造特色鲜明的学科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凝聚精神内核,亦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饶佩 《江苏高教》2024,(3):12-24
学科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分类,学科边界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分。在学科开放时代,学科边界并没有过时,它对于学科独立必不可少。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只谈开放不谈边界,学科边界危机的存在更是大大加剧了高等教育学科的身份危机。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之所以如此难以确立,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复杂属性、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松散化以及单学科知识积累不足密切相关。要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促使高等教育学早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学界必须对学科研究对象达成共识,划定高等教育学科研究问题域,同时,还需通过学科立场的明确使高等教育学科生成独特的叙事逻辑,并在学科内部形成有利于单学科知识积累的井然有序的知识生产样态。  相似文献   

11.
学科范式的确立与完善是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面向新文科格局、对标世界一流、凸显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发展过程。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缺少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理性框架、科学性范式的困境。因此,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应然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大、新、用、跨”的新理念,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彰显“大学科”思想,促进学科建设开放创新、发挥学科扎根教育实践的实用动能、推动学科界域横跨的共生发展与知识融合,积极建构学科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理论逻辑。由此助推学科范式的逻辑生成,确立教育学科独立且独特的身份地位。未来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通过求同存异的必然努力,充分彰显教育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努力构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扎根逻辑,确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跨界理念,强化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文价值,形成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创生新文科时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12.
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1、模式2到模式3的转型。相应地,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的演变。在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面临封闭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公益性等知识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实践中,应从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组织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创新,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一流学科在大学类型和学科类型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与分散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学科在各类大学中的分布存在"长尾现象",尽管有大量的世界一流学科聚集在极少数的世界一流大学中,但分散在各类极具特色的非一流大学之中的世界一流学科数量也与其大致相当。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聚集度按照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人文艺术学科序列平缓递减,准一流大学和非一流大学的学科聚集度随着学科类型的变化在小范围浮动。回应当前的学科建设工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当遵循优势学科的"聚集效应",重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提升学科建设效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其办学定位,基于优势学科整合相关支撑学科,建立具有一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学科组织群落。  相似文献   

14.
大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经历了从学科自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1向“三维螺旋”与“行政主导”下的知识生产模式2再向多元主体与多方共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3的转变。伴随着大学知识生产向模式3的转型,我国大学学科行政主导的治理方式面临着制约多元主体作用发挥、难以适应学科要素发展、影响学科文化体系重塑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我国大学学科治理方式改革中,应积极呼应知识生产模式3的现实需要,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学科治理的顶层设计、构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科治理方式、打造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学科文化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学科是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是职业教育“高等性”的重要体现。但近3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倡导“强化实践”和“理论够用”,过于强调“职业性”,学科建设几乎被忽视。学科的本质是知识分类,以知识为核心组分。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知识传授、生产和应用是其开展人才培养的逻辑主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离不开学科建设。鉴于“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知识形态呈“金字塔”型,学科形态呈“四螺旋”型,组织形态呈“超组织”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围绕这些特征进行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方案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家战略。但是当全社会专注于学科建设的排行榜位置和资助规模的时候,却忽略了学科建设与知识生产最应该直面的问题——什么是创新。事实上,今天创新最卓越的地方已经不再是学科与大学,而是每一个利用知识网络从事创新的个体。知识创新的引导者不是技术上的领先者,而是能率先提出问题并建立协作关系的组织者。认定学科声誉的早已不是同行,而是普遍存在的网络化知识主体。实现知识生产质量与实力提升的不是建设学科的地图,而是建立协作关系、保证创新方向不偏移的指南针。只有缩短了这些距离,学科建设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学科知识是大学学科的主要构成要素,高等教育学学科知识具有科学性外在体现于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融合、生命力在于应用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要在思想上重视、与多学科融合、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国高校对西方名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坚持走中国特色学科建设之路,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思维、中国道路,是导正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航向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高校学科治理成功的标志。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旨归是助推我国学科建设迈向“三化”——自主化、本土化与世界化,努力开创出一条自主推进、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一流学科建设之道。该建设道路主要有四条具体路径:国家统领,走内生自主的建设之路;育人优先,走人才强学的长效之路;产学融合,走创新创业的学科知识激活之路;整体推进,走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学科系统建设之路。在新时代,发掘、坚守、弘扬这些“特色”是我国一流学科永葆本色、走出低谷、走向巅峰的国家方略。具体而言,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应转向“守中望西”的学科建设立场,设计“中体西用”的学科建设方案,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公共核心指标的特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系谱学的历史分析视角,认为教师教育学科不该被束缚于传统学科制度的认识限制,而应重新审视知识与制度运作的权力密切相关,从而探究建设路径。以往大学学科制度强调理性知识的优先发展,引发教师教育进入大学后的话语争议,这反映出教师教育知识的实践特征被排除在制度权力的行使之外,也体现出教师教育知识的发展缺乏与制度权力的相关性。因此,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该重新认识学科制度权力和知识的关系,以教师教育核心知识为基础,开放知识边界,从课程制度、教师资格制度、评价制度和认证制度的权力行使中,体现教师教育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价值性、功能性,进而重构教师教育学科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双重属性,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既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追求卓越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于我国学科建设和大学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高校基于不同的办学传统、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形成了多样化的学科建设模式,[1]不同的学科建设模式内隐着异中有同的学科建设特征.厘清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建设特征,有助于我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靶向发力,完善学科建制,提升学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