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互联网虚拟社会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现对虚拟社会的有效治理。本文阐释了虚拟社会的互动性和越地域性,分析了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数字革命催生出了新的生存形态——虚拟生存。我们只有在对虚拟概念的正确界定、虚拟世界繁荣的原因,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及矛盾的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虚拟生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WEB2.0时代,借助互联网运行的虚拟学习社区也深受网络时代进化的影响,衍生出新的运营特点和形式。本文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虚拟学习社区,从知识维度、社会维度和技术维度三个维度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营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虚拟学习社区运营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连接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国际信息网络,并进入教育领域。许多虚拟的教学系统在网上出现,带来了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校园、虚拟大学等新事物。随着网络教学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新手段,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5.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体现,是教育向互联网的扩展。从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创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网络架构。重点探讨了在"互联网+"环境中对计算机硬件课程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和设计,研究了建设"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各项技术,为实验教学的多样化和移动实验课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网络第二大主体,涉网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虚拟认知行为、虚拟交往行为、虚拟实践行为构成了其虚拟行为的三大基本类型,面对网络内容与环境的诱惑、现实社会规则和各种教育指导失效时,主体性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在网络生存中出现了虚拟行为异化问题。本文试图挖掘未成年人虚拟行为异化的根源,找到矫正其虚拟行为异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从各个维度对人的生存境遇提出种种变革。"互联网+"促成人类形成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的认知体系、人类的交往行为和感性基础。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学反思,不仅作为当今时代人学不断进步的内在需要,还是实现我们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德国的虚拟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哈根函授大学在其远程教学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新的教学方式———虚拟大学(VirtuelenUniversity)。通过使用现代的电子通讯技术、因特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大学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不再局限于某一教学中心和某一地区,学生学习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刘山珍 《教育现代化》2005,(12):114-115
一、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图景 数字化生存.实际上是人类有了一个新的虚拟的数字化活动空间。数字化生存的本质是生存、活动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人.借助于“数字化”构造一个“真实”虚拟的而非想象虚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人们在“虚拟空间”(或者说“虚拟平台”)中的信息传播、交流与交谈的行为。便是数字化生存。实际上,数字化生存从更为广义的视野去解释.是主体生存与客体对象之间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或虚或实在生存的意义上与数字化的关联。这就是说。数字化生存所表述的就是数字技术革命同人的生存方式变革的内在的联系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一场社会革命正在全面、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视角看,虚拟生存中包含着对五对内的矛盾:技术层面上的真与假的矛盾,人与网络关系层面上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矛盾,人性层面上的身心关系矛盾,社会交往层面上的主体间矛盾,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生存责任与生存超越的矛盾。通过对上述矛盾的分析,人们可以超越对虚拟生存的片面的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观点,辩证地、全面地看待虚拟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群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构造虚拟学习环境。本文主要介绍该学习环境模式的功能要求和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日臻成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创设虚拟英语教学平台,积极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电大英语听力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是电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工业机器人、自动控制、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的实践教学需求,提高工科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设计开发了机器人实验系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学科专业深层融合,设计了虚拟实验对象,扩充了实验内容。为了便于虚拟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依据学科特色与虚拟实验教学的特点,构建了统一的实验教学网络管理平台,扩大了共享范围。探索了三核心、三层次、一体化的"三三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促进了虚拟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推进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群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构造虚拟学习环境。本主要介绍该学习环境模式的功能要求和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进入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必然产生新的经济理论问题,有些可能是颠覆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代替市场挑战现行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体制,还会对整个经济产生深度影响。如竞争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数据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产生共享经济,企业由组织变成开放式平台等。移动互联网的这些效应在实践中尚未完全显现,只是作为趋势存在。成为现实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包括:“移动互联网+”需要广泛覆盖,互联网的新经济作用需要得到充分认识和挖掘。“互联网+”的各种市场行为都在互联网平台上,比虚拟经济更虚拟。只要是商业活动就会有机会主义行为。“互联网+”市场上的秩序问题可能会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互联网+”的市场秩序规范建设需要加快,面对新经济业态需要创新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6,(5):88-92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肩负着向社会大众宣传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弘扬历史文明的社会使命。面对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故宫博物院借助互联网媒介和各类新兴数字技术手段,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了全新的博物馆教育,让传统严肃的博物馆文化变得更为亲民。微信、微博、APP甚至VR虚拟现实技术都成为了故宫博物馆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和延伸表达,在此基础上,故宫博物院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故宫电子商务和文创产品设计,为重新认识博物馆信息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特点着手,强调了人在网络传播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而分析了网络传播媒介的话语模式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青少年与虚拟实在这个主体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意识、存在感的淡化做出思考,对上述问题的避免和解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引发人们对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生存模式及其导致的精神危机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在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正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行动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技术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行动与交往世界———虚拟世界。在这里符码和拟象的大量生成和复制,迅速覆盖了语言、话语的生成和表达,颠覆了传统的表征系统,构成了全新的经验领域。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本质仍然是交流、传递、交换和共享信息的行为与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网络宽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服装、食品、住房和旅游等在虚拟网络平台上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思想教育工作也需要加以改革。文章主要以“互联网+”为背景,分析了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互联网+”的环境,探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环境,因而也成为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网络物理层和软件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技术架构,以此为基础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虚拟实践得以实现.文章通过探究虚拟实践内涵、特征以及与现实实践的辩证关系来分析网络虚拟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