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产业集群在获得知识共享、技术扩散等集聚优势的同时,也会出现由外部性引起的创新能力下降、由知识趋同导致的集群锁定等劣势,为了分析集群集聚优势、劣势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论文从集群中知识共享与创新资源投入关系入手,以我国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为对象,将集群中的知识分为公共知识和私有知识,建立集群公共知识和企业的私有知识对产出的影响分析模型,研究知识共丰深度及私有知识产出弹性等因素对企业知识共享行为和创新资源投入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集群中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资源投入的相互作用机理,支持政府针对不同类型集群的创新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2.
基于嵌入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知识嵌入特性入手,分析了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的主要类型:关系嵌入型知识流动、结构嵌入型知识流动和文化嵌入型知识流动.这些抽象的知识流动类型主要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专利、技术秘诀的转让、市场调查以及非正式交流等具体的方式进行.由此,提出建议:要促进知识网络组织内的知识流动,政府应提供政策与制度支持,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接受能力并与企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等组织展开多层次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3.
依据知识联盟成员之间的"竟合"特性,从联盟知识能否被分享的角度,提出了共有知识和私有知识的概念区分,指出知识联盟的维系和成功需要在共有知识分享和私有知识保护之间求得平衡;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提出了影响共有知识分享的因素;从资源特性和关系特性方面探讨了影响私有知识保护和泄漏的因素,同时提出了若干理论假设,以期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嵌套着知识的流动.在探讨知识转移分享的作用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和产学研关系,并从知识逻辑的视角,研究了知识转移型、知识共享型、知识创造型三类产学研模式,分析在不同模式中知识的流动机理及其对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图书馆开放型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天舒 《情报杂志》2013,(2):135-138,102
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贡献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定义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和开放型知识服务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大学图书馆开放型知识服务的可行性,阐述大学图书馆开放型知识服务的内容,并建立大学知识服务模式、馆企知识服务模式、馆政知识服务模式、科技中介知识服务模式四种知识服务模式,提出开放型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策略。四种知识服务模式通过大学图书馆门户网站由学科馆员(CSO)、企业馆员(CEO)、政府馆员(CGO)、专利馆员(CPO)分别管理,相辅相成、互利共生构成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6.
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内外资企业间员工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通常内嵌于员工的头脑中,员工流动必然带来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内资企业如何将所转移知识进行整合并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长三角地区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的内资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系统研究了由于员工流动导致内外资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内资企业知识整合机制、知识整合能力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垂直整合机制、水平整合机制和混合整合机制均对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混合整合机制的影响效果最好,垂直整合机制的影响效果次之,水平整合机制的影响效果最差;内资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是影响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关键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个体网络视角,选取2009-2016年企业联盟创新网络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负二项回归方法,探究网络闭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和知识多样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关系;知识流动对企业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多样性会弱化企业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流动是知识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流动的渠道与途径,包括知识个体、知识链、知识网络等途径,归纳了知识流动的基本原理与特点,探讨了知识流动的效率,提出了知识个体内部、外部知识流动效率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徐仕敏 《情报杂志》2001,20(9):9-10
知识产权制度因其对知识资源的配置和权利分配调整的重要作用,对知识流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三个方面讨论了知识流动的效率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李长玲 《情报科学》2004,22(3):279-281,326
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图书馆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同样也必须加强其内外部的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本文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及其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顾新  李久平  王维成 《软科学》2006,20(2):10-12,16
从分析知识流动入手,界定了组织之间知识流动所形成的知识链,阐释了知识链管理的内涵、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知识网络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企业内各个成员为节点、知识在节点间流动的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选取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统计源,对10种情报学核心期刊在2000—2009年这10年间载文被外学科引用状况进行统计,发现情报学知识流出较少。基于知识流动理论分析其原因,发现主要包括知识势差过大、情报学界发送知识的动机和能力不足、知识流出的渠道不畅和与多数外学科的关系疏远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项措施以增强情报学知识流出,实现情报学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企业隐性知识流动态扩展模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赵涛  曾金平 《科学学研究》2005,23(4):536-539
本文从隐性知识共享的角度出发,揭示了隐性知识的内涵,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理论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通过研究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驻点,建立了隐性知识流的动态扩展模型,分析了企业业务流程之间隐性知识流转移,提出了基于隐性知识流共享和转移机制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赵洁 《情报探索》2020,(3):11-15
[目的/意义]根据场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科学引文中知识流动的机理进行分析。[方法/过程]通过物理场中的梯度、散度和旋度3个重要特征参量与知识的势能梯度、扩散和吸收3个性质进行对照比较,论证了知识场的存在。[结果/结论]任何学科之间或学科内部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知识势差,并形成知识场力。在知识场力的作用下,科学知识从高势能向低势能流动。科学引文中的知识流动,主要表现为默会知识流动、群体知识流动和个体知识流动。知识流动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学科分化,产生新的交叉学科。知识场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引文过程就是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势差是知识流动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6.
知识流动机理的三维分析模式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知识流量可以用来描述知识分配和扩散的基本状况,在此,借鉴流体力学分析思想,从知识区位、动机水平、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个分析知识流动动力机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论述知识创新与知识运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及其产生的知识差势,阐释了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的概念及其与知识运动的关系,探讨了知识运动的流程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两个层次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流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然会存在知识流动,但优质的知识流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而,有必要研究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知识流动机理,发现其流动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从而优化其流动机制,推动知识流动,在知识的流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的增值。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Policy》2022,51(5):104509
In the global open innovation environment,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knowledge flow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global knowledge flo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transfers, which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patents' economic value but also explore explicit and tacit knowledge flows comprehensivel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premise that global knowledge flows include the internal absorption of knowledge (IAK), knowledge outflows (KOFs) and knowledge inflows (KIFs) based on a dataset derived from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during 2002 and 2016. Then, a global knowledge flow network is constructed by integrating patent transfer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ur results show that more and more inventors and assignees are involved in the global knowledge flow network, China and India's ranking in the list of knowledge creators and users rises rapidly, cross-border knowledge flows will become a new tre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06F (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H04L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other technological fields has accelerated the global knowledge flows; at present,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argest net knowledge inflow participant, the United Kingdom is the largest net knowledge outflow participa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mall-world effect in the cross-border knowledge flow network composed of 35 major participant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Our findings have clear policy implications. Establishing a global knowledge flow network is needed in order to promote global knowledge transfers, absorption and sha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