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天下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同样,美国家长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不是在表面上,而是体现在内心。在美国,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不去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幼小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带,或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牵着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相比,高居“令孩子们最反感的家长教育行为”榜首。拿孩子互相比较真的是家庭教育的“禁区”吗?生活中,父母或有意或无意、或明或暗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向幼儿道歉或认错看作是有失尊严的事。于是,他们在回答不了孩子提出的问题或当孩子指出其言行中的错误时,往往大声训斥或动手打孩子,以警戒孩子对父母的不敬。家长的这种“唯我独尊”和专横,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幼儿面前承认自己对问题的处理不当或寻找机会与幼儿谈谈自己的过失,实际上能使孩子无形中学会做人的准则。如果家长处事不当而又从不向幼儿道歉,将会丧失幼儿对自己的信赖。最受人  相似文献   

4.
倾听孩子的谈话是一门艺术。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父母应当蹲下来或坐下来,面对着自己的孩子,身体微向前倾,表情应当平静、柔和,眼睛平视着他。其次,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不要插话。父母应通过点头、微笑或者用“噢……”“哦……”表明自己对孩子说的话很感兴趣。如果孩子停下来,父母可以用一些引导性的句子引导孩子说下去,也可以像一面镜子似的重复孩子的一句话或几个字。  相似文献   

5.
家教文萃     
《家教指南》2004,(3):32-33
30种尊重孩子的方法认真听取孩子想要说的事情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与孩子一同玩乐赏识孩子的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间的争吵喜欢听孩子最爱唱的歌对孩子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尽量为孩子安排一个能与父母或某一方相协调的时间表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出色表现作出反应称呼孩子的名字鼓励孩子有独立性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允许孩子犯错意识到孩子有其个性与孩子打交道有…  相似文献   

6.
美国家长最关心的是:(1)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正常(而不是超常),假如孩子达不到正常标准或者超过正常标准,该如何为孩子寻求帮助;(2)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快乐,因为他们认为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是最残酷、最不公平的一件事;(3)自己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新的进步。他们不看别的孩子会什么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或者自己的孩子会什么而别人的孩子还不行,并为此而忧心忡忡或洋洋得意;他们关心孩子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当然并不是100%的美国家长都如此。  相似文献   

7.
做父母的,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于是就常常拿一些有名望、有地位、有成就的大人物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去比,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童年时的大人物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那样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  相似文献   

8.
那个孩子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  相似文献   

9.
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怀有这样或那样的希望,然而,孩子是千人千面,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学业欠佳,往往归咎于自己不会辅导孩子,于是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便纷纷忙着请家教。面对孩子,不会辅导或无力辅导的家长似乎总有愧疚之感。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看,不会辅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引导”,即家长要善于针对孩子的思  相似文献   

10.
细雨濛濛     
傍晚,下起濛濛细雨。随着离园音乐的播放,等在园门口的家长像潮水般涌进园来。也许是没带雨具或担心这细雨有下大的可能。他们显得非常匆忙,小跑着来到自己孩子的班上。大声呼喊孩子的名字,然后用自己的外衣包住孩子的头,裹紧孩子的身体,将孩子抱在怀里或背在背上向外走去。  相似文献   

11.
魏晓青 《成才之路》2011,(14):I0015-I0015
给孩子一个选择。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事,如果你让孩子学芭蕾舞或练健美操,两者中自由选其一的话,她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投入。接受现在的他。如果你总爱把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的话,就容易让他产生错觉,如果他不如谁;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个孩子,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醒来后孩子就很懊悔,为什么自己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一家医院的医生或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很  相似文献   

13.
一些小学生家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常常在孩子写作业时, 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身边,不时督促孩子别走神、保持姿势,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父母也挺身而出或直接讲解或间接引导,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家长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在一些小学生和老师看来,家长这一行为却有些“出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4.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调理身心的过程。当父母带着觉知能尽力处理好与自己内在或冲突或矛盾的关系时,自己内在的力量也就会慢慢地强大起来。此时,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情绪,觉察到孩子的需要,真正地接纳孩子。当爱在彼此间流动时,亲子就会慢慢成长,逐渐强大。  相似文献   

15.
做父母的,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于是就常常拿一些有名望、有地位有成就的大人物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去比.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童年时的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那样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相似文献   

16.
自理能力对于孩子的智力、个性以及其他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自己穿衣服、用勺或筷子吃饭、刷牙等,不仅可以使手部的小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孩子会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从  相似文献   

17.
孩子相处难免会发生纠纷。有时成人置之不理,让孩子自己解决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孩子也有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做父母的出面斡旋,帮着出个好主意了。  相似文献   

18.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是自己,生活重心会迅速而猛烈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我们努力地去抚养、照料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甚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放弃了自我的需求与成长,比如为了孩子辞职陪着孩子上学,或为了孩子的课外班,放弃自己出差或者外出旅游的机会,或是为了照顾孩子,连朋友、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我们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真的好吗?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我们除了是父母,更是我们自己,同样需要被照料。  相似文献   

19.
路石 《家长》1999,(12)
美国家庭普遍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支持孩子在家里办画廊。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作品角”,他们在墙上开辟自己的园地:有的在墙上挂有小画板,写写画画;有的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球星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或理想等。家长鼓励孩子画想像画、科幻画,越是异想天开越好。  相似文献   

20.
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孩子,大多是12岁—18岁,家长的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