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鲁南敌后的游击作战坚持了4年之久,牵制了数万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支援了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战。由于国民党的鲁南抗日游击战完全依赖军队,未能充分动员当地民众的力量,再加上内部的倾轧和军政高层的腐败,国民党的鲁南敌后游击战未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就失败了。此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承担起坚持山东敌后抗战的历史重任,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可以说,国民党的鲁南抗日游击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采用速战速决的方针,用其主要兵力向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进攻,采取以军事打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的政策,企图迅速消灭中国。但是自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以后,日本的对华政策改为重视共产党,轻视国民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把其主要兵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  相似文献   

3.
简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祖雷,张卫军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职业,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  相似文献   

4.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十年、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十年剿共战争之后,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以灭亡全中国为目的的侵略战争,已由东北扩大到华北、华东,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危险的条件下实现的。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是国内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引起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自卫战争,同时又是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反法酉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取得成果最突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蔑视华盛顿会议后在亚洲形成的美日格局,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迈出了它称霸亚洲的第一步.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不仅要灭亡中国,而且要称霸世界.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五相会议通过的《国策基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它提出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方针,首先是吞并中国以确保日本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其次是“北攻”和“南进”以对抗苏联和美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而盛并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即滇缅战场。滇缅战场既是中国抗战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跨国战场,即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对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局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其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一直被“二战”史学家们所低估和忽视,重新评估贵州在“二战”中的战略地位特剐是在滇缅战场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贵州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中出现的全新历史因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视角下,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如何发挥的,以及它带来了哪些影响,笔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抗日战争的生理,是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俗话说,没有中国共产的那个就没有现如今幸福、和平的生活。基于此,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迈出了中华民族独立的第一步,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完全、彻底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大周期律的体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合力塑造了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模式,揭示了人民的、正义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一些国内外学者贬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片面强调国民党的作用,美化侵略,为日本帝国主义作辩护,抹杀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文章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应对策略:在抗日战争研究中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经典史料,增强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规范性,建立健全预防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五十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五十周年。 五十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大同地区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国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和大同的沦隐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迅速崩溃的原因很多,经济崩溃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抗战胜利时,中国的经济已濒临崩溃,人们渴望和平以休养生息,但是,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内战加速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经济的崩溃使国民党军队必败成为定局,并最终导致国民党统治迅速崩溃。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在纪念这两个伟大节日的时候,回顾和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学习长征战斗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于增强我们的唯物史观,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境地。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危机四伏,中国人民饱受煎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百折不挠地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但是,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15.
美国汉学奠基之作《中国总论》的作者卫三畏曾说:"一但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去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国将不复存在!"是啊,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而汉字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五千年来,汉字将华夏大地一个个不同的族群,一点点的焊接成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汉字维系着我们共同的主流文化,为创造它的中华民族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6.
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一直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又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当代高校德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德育内涵,充分认识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将"孝"引入大学生德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初期,敌我力量悬殊甚大,敌强我弱形势非常明显,蒋汪之流对抗战不抱任何信心,大肆散布“亡国论”。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党内外少数人幻想依靠国民党数百万装备较好的军队取得抗战的速胜),为抗战指明方向,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一文。文章精辟地概括出中日双方互相对立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然后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原理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是抗战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继东欧六国剧变后,历史最悠久,发展程度最高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淞沪会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多有研究,但从中日双方战略的高度加以探讨却很不够,本文试就此作进一步论证.一众所周知,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统帅部的基本战略为“持久消耗战略”,不容否认,这一战略对中国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淞沪会战在这一战略实施中居有特殊地位.七·七事变爆发后,“敌之最高战略为速战速决”.7月17日,日本参谋本部制订的《关于华北用兵时的对华战争纲要》规定:战争初期.调集优势兵力扫荡中国第29军,解决华北问题;若遇国民党中央军抵抗,即以充足兵力迅速给南京方面以强大压力,一举解决中国问题.其总原则是“进行必要的小规模调兵遣将;兼施政治、经济等策略手段,争取在短期内挫抑敌方的抗战决心.”按照这个方针,日军调集4个师团,于7月底迅速攻占平津,然后分兵三路,南向突进.华北乃一马平川,适合日军机械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19.
65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一曲响彻云天的爱国主义赞歌,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各民族人民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独立空前团结一致、共御外侮、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相似文献   

20.
二、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笔者认为,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外交,尤其是对苏外交,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面对英美始终旗帜鲜明,而面对苏联却往往因意识形态的困扰不那么立场坚定了。问题的关键仍在于以什么为标准来评判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政策。 由于中国本身就存有党派利益之争的因素,意识形态不可能不影响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但是笔者认为,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具有决定性,而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则是决定性的因素。正是因此,蒋介石同意与苏联建立互助关系,并且他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下面就影响中苏关系的几个问题作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