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凡是伟人,都有多侧面的性格结构。如果说毛泽东的性格表现为虎气和猴气的迭现,那么周恩来的性格则表现为鸽性与鹰性的统一。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越情怀集于一身。既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实务。他  相似文献   

2.
《史记·游侠列传》以激越的侠情贯注而下,游侠之“义”是侠情呈现的突破点,“借儒形侠”是侠情的叙述方式,“游”则是侠情的最终指向.这种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侠情”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教者要以现代课程观为基础,创设一个思维的情境,让学生驰骋于质疑的天地中。教师首先应在吃透大纲的基础上,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新旧知识相互冲突的情境之中,从而产生疑问。例如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躯体,感情是血肉。何其芳的散文《我歌唱延安》就象优秀的诗一样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一股激越而真挚的诗情象一条河奔涌在文章之中,使这篇散文表现出强烈的诗意美. 作品意在通过对延安的崭新风貌和革命精神的展现来表达作者对革命圣地的热爱之情.那么,这情怎样抒发才能淋漓尽致,才能使读者领略一种诗情  相似文献   

5.
人之主体性的成立,需要外在性、经验性和内在性、先验性的结合。这种结合之所以可能的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性基质是作为"无"的自我意识。"无"既超越了具体存在者的有限性,实现了彻底的普遍性和否定性,使主体能够独立自持;同时又必须借助外在的经验现实显现自身,使主体现实化。这个对立统一的方式,就是对象化。  相似文献   

6.
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德育的实施重在渗透,既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让德育与语文脱节,成为“两张皮”。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要寻找德育的最佳切入点,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  相似文献   

7.
西曲歌绝大多数为情歌,既写商人与多情女的离别之情,也写农村青年男女清新自然的爱情,既描绘节俗中男女一起歌舞的欢快之情,也直接描绘两情相悦,男欢女爱之情。西曲歌写情的手法多样,内涵丰富,较之吴歌,有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审美差异。其原因在于当时南北文化的融合,使西曲歌中杂有中原曲调,又因荆、郢、樊、邓远离中央,与北方胡人边境相接,人口杂居之地,人文环境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有关。但吴歌西曲尚情的总体风貌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南唐后主李煜词的成就极高,受到历代词评家的盛赞,这除了他成功运用前人的各种艺术手法之外,更取决于他不平常的人生遭际,而这种人生遭际恰恰表现出他的悲剧性格:生在帝王之家却无帝王之志,登上国主之位却无国主之行,身处国君之尊偏怀赤子之情,挚爱帝后昭惠却又染指妻妹,欲保做人尊严却又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却又不忌言辞,这些都在他的词作中得到充分的显现。总之,是李煜的悲剧性格铸就了其词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9.
机场路小学坚持文化立校,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同时使之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和全部符号体系之中。于是,“飞行文化”就在“机场路”这一校名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道德国情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国情是指一国之中实际存在的一切与道德有关的社会现象,包含道德社会意识形式、道德社会风尚和国民的风俗习惯,通常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需要。它与道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道德国情是道德历史演进的沉积物,在整体上表现出逻辑性、独立性和稳定性的特产、;。道德国情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区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道德建设需要从道德国情的实际出发,研究道德国情对于加强道德和伦理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体词语为一种符号,牢牢保留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对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的化内涵进行解析,使隐藏于人体词语符号中丰富的化意义显出来,隐喻,这种诗性智慧赋予了汉语人体词语滋生新义的生机,把自然人格比,以人为中心看待万物,是人体词语产生的认知基础,而化类推、精神类推是促使人体词语滋生和扩张的化力量。  相似文献   

12.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二句中的"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将"仁"理解为"私亲"或"偏爱",将祭祀品"刍狗"理解为祭前尊重而祭后轻视的东西等等,因此,此章之主旨迄今尚未得到较为切实的解释。实际上,"不"字当通假为"丕",作"大"讲;"不仁",即"大仁"。"仁",不能理解为"私亲"或"偏爱",而应作"仁爱"、"慈爱"等义讲。而作为祭品的"刍狗",无论在祭前或祭后,皆应一律受到人们之尊崇与重视。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蕴含着神灵,都有非凡的神力,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相通相融。在万物共存的平衡系统中,人是有决定力量的主角,但人却始终不敢恣意妄为,因为人对自然有感恩之情、尊敬之意和畏惧之心。在这三者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万物最终相互理解,相亲相爱,真正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也真正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search that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interplay between students'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views and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We address the problem of facilitating meaningful science learning as contrasted to rote memorization, which is practiced by many students and encouraged by instructional and evaluation practices. We show that when metacognitive tools are used to facilitate meaningful learning, positive consequences in learning of subject matter,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nd epistemological views can emerge. Positivistic epistemology continues to be the subtle enemy to encouraging meaningful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t view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knowing. If you're a scientist, you can say that all knowledge is scientific and everything can be based on fact and experiment. I've taken so many science classes that I've started to believe that.  相似文献   

15.
研究汉晋学风之变迁,人物品鉴是最好的切入点,《人物志》是最佳的文本依据。《人物志·材理》提出的“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是刘劭在学术方法上的创新。“平淡”是道理家的质性特点,“玄微”是其学术方法,“自然”是其学术方向。只有“平淡”之人,才能具备“玄微”之“思心”;也只有“思心玄微”者,才能通于“自然”之道。这种方法,不仅是刘劭自己的人材学研究方法,而且还被魏晋学者普遍接受,成为他们研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情立世界     
汤显祖将“情”、“势”、“理”三者并列,确立三者为“乘天下之吉凶,决万物之成毁”的不可或缺的先在元素,这极大地提高了情感作为感性自然世界本根、始基的本体地位。情立世界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为以审美情感生灭万物,以自然灵气幻化万物,以意趣神色通变破格。  相似文献   

18.
性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在胡宏之前,很多哲学家都对性进行过深入论述,但他们都只局限于人性论,没有把性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胡宏哲学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他认为性不仅具有人性的意义,它更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变化、生成之源与人伦日用之本.这种作为天下之本的性是善恶无法表达的,要做到"成性",必须"尽心".  相似文献   

19.
性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在胡宏之前,很多哲学家都对性进行过深入论述,但他们都只局限于人性论,没有把性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胡宏哲学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他认为性不仅具有人性的意义,它更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变化、生成之源与人伦日用之本。这种作为天下之本的性是善恶无法表达的,要做到“成性”,必须“尽心”。  相似文献   

20.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