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窃听丑闻说起,谁是压垮《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初,《世界新闻报》2002年侵入13岁被绑架女孩米莉·道勒手机留言信箱一事曝光.随后,《世界新闻报》多年的窃听行为大量曝光,受害人可能达到4000多位.这,显然引发了众怒,《世界新闻报》一时间便失去了立足之地,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停刊.事情还没完.7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因窃听丑闻被捕,库尔森曾任《世界新闻报》主编,同日,卡梅伦召开记者发布会,辩称当年雇佣库尔森“没有错误”.  相似文献   

2.
吴竞韡 《新闻窗》2011,(6):27-29
现实生活中的隐私泄露事件 1.默多克"窃听门事件"2011年7月,默多克旗下的知名小报《世界新闻报》被曝曾在2003年窃听时年13岁的失踪女孩米莉?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并删除了其中一些留言。这种行为误导了警方的判断与侦破工作,以为当时已经死亡的米莉?道勒尚在人世。同时激起了英国民众对于《世界新闻报》窃听普通民众行为的愤怒情绪。  相似文献   

3.
田新玲 《新闻知识》2012,(3):109-110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揭露了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曾经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以致扰乱警方破案。由此,"窃听丑闻"爆发。《世界新闻报》多名相关人  相似文献   

4.
近一个多月来,《世界新闻报》事件成了国内外新闻媒体连篇累牍进行报道的一大热点.究其原因,乃是这一事件暴露了当今西方新闻媒体面临的极为严重的职业危机.透过这一事件,西方新闻界内外有识之士也看到了历来为新闻行业奉为圭臬的新闻自由权利,即使在社会责任论已被普遍接受的当今西方社会,仍然为资本所肆意扭曲与滥用,并已发展到足以从行业内部摧毁自身的危急境地.  相似文献   

5.
朱颖  何瀚玮 《东南传播》2011,(12):37-39
本文将结合近期国内和国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郭美美事件”和《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剖析这两起事件背后公共管理部门应对的得失,深入探讨新媒体对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的挑战,并对新媒体时代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的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涵  罗梦  李华 《新闻知识》2012,(2):49-50,45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轰动全球,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舆论监督,即“揭丑”是“窃听”的目的之一.不止《世界新闻报》如此,许多传媒在信息资源争夺愈加激烈的今天,为获得阅读率和收视率,践踏新闻职业道德.本文着重研究“窃听门”事件给传媒舆论监督的启示,并对传媒舆论监督的未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5年前,《世界新闻报》意外曝光了只有少数几个亲信才知道的威廉王子膝盖受伤事件,英国报人虽然心生疑虑,却大都选择沉默。因为靠窃听电话来炮制独家新闻,在英国新闻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世界新闻报》接下来的种种行为似乎连同行都不  相似文献   

8.
由于涉嫌窃听丑闻,英国百年老报《世界新闻报》在被谴责中停刊。事情并不到此为止,《世界新闻报》事件正在发酵为一次国家事件,甚至英国首相、前首相以及议会都为此谴责。英国公众更是由这个事件引发,而对英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传播价值观产生重大怀疑,并且引发对英国媒体责任感和公信力的一次系统性损毁。振荡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初步解读的结果可以断定,这是因为《世界新闻报》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爆料称《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这篇报道如同一枚重磅炸弹掀起了轩然大波,并直接导致了这家有着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被迫停刊。在其7月10日出版的最后一期头版以谢谢,再见的黑白大字与读者告别。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新闻报》事件反映了英国隐私保护制度的缺陷。新闻媒介“以自律换取自由”,《世界新闻报》一类“小报”,滥用新闻自由,以披露隐私追逐私利,践踏新闻专业操守,甚至以身试法。目前英国朝野正就保护隐私提出重重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1.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1,(27):10-10
小报的破坏威力 几十年间,英国政治被三股势力左右:保守党、工党和默多克旗下的小报。《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一直向读者示意,没有比它们的头条新闻更值得关注的了。太多的权力和承诺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窃听丑闻。默多克关闭《世界新闻报》意在消除丑闻,  相似文献   

12.
7月10日,英国传统小报《世界新闻报》因电话窃听丑闻而停刊,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新闻报》及其母公司新闻集团乃至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都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本身竟然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这对于习惯报忧不报喜的西方媒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由此引发了一场对媒体力量与报业监管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范军 《传媒》2011,(9):60
近日,因卷入"窃听丑闻"的《世界新闻报》触发众怒,在走完了长达168年的发行历史后,黯然宣布永久停刊。重新审视《世界新闻报》的兴衰与沉浮,我们不能不谈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西方传媒愈演愈烈的新闻低俗化倾向。其具体表现为,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将名人趣事、  相似文献   

14.
李浩然,《新闻报》总编辑,主持《新闻报》笔政30年。《新闻报》,解放前沪上最有名的商业化大报之一,和《申报》齐名。本文集中考察了“五四运动”发生后李浩然撰写的新评,并将之和同时期的《申报》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中看出对于李浩然这样一位近代职业报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15.
以散播丑闻起家,又因深陷丑闻而猝死,《世界新闻报》用一场窃听风暴,了断了自己168岁的性命。但是说完那一句谢谢,再见之后,却依旧没有让窃听丑闻走到终点。8月18日,英国警方以涉嫌密谋窃听的罪名逮捕了原《世界新闻报》驻美国好莱坞记者詹姆斯·德斯伯勒,  相似文献   

16.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1,(4):9-9
“感谢你们,再见!”7月10日.已有168年历史的英国周日小报《世界新闻报》发行了关张前的最后一期。就算没广告,《世界新闻报》靠发行也能存活下去;但面对”窃听丑闻”带来的天价民事诉讼赔偿官司.该报回天乏术。该报在整版社论中.为此事道歉:“我们完全走错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孙健 《声屏世界》2011,(10):14-15
2011年7月.有着168年历史的老牌星期天报纸《世界新闻报》再次陷入窃听丑闻。这一次该报被曝为了获取新闻线索对被绑架女孩的手机进行窃听而影响了警方的侦破工作。这一事件像一颗重磅炸弹一般激起了公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世界新闻报》的关张,7月10日出版的《世界新闻报》是这份报纸所发行的最后一期。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媒体越界出轨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索新闻自由的边界问题,新闻自由的边界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如何对媒体的越界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8.
7月10日,有着168年历史、280余万份发行量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陷入窃听丑闻而被迫关门。英国媒体披露,《世界新闻报》不仅窃听电话,而且截收电子邮件,窃听对象约4000人,包括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伊拉克战争阵亡士兵家属,以及英国各界名流及王室成员。窃听丑闻不仅葬送了这家拥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小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晚报市场上主要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报》系列报纸针对《新民晚报》展开的竞争。《新闻报》系列包括《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三份报纸,《新闻晨报》是上海早晨零售量最高的日报之一;《新闻午报》登载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各地卫视节目表;《新闻晚报》自称新一代都市晚报,“更好看,更好用”是它的目标。虽然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新闻报》还不能动摇《新民晚报》的老大地位,但是从其节节上升日益逼近《新民晚报》的广告量来看,新闻报系列前途无量。虽然晚报的竞争影响到的读者最多,但是如果就竞争程度来看,上海市内的三份文化娱乐周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一周》之间的竞争才是最为激烈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作为民国时期与《申报》并称为“新申”的商业性大报.从许多角度考量,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第一大报。本文通过分阶段对《新闻报》的历史发展与概貌做简要梳理.以突显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并为《新闻报》以及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